经历统计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1

经历统计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于华岐

◆于华岐山东省平度市店子镇旺村小学266712

摘要: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其次应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能体验数据的随机性。教学中应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统计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关键词:统计观念统计意识数据统计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需要与数据打交道,需要用数据描述客观世界中的很多现象,数据日益成为重要的信息。因此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已成为每一位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

小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统计观念”。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对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一、培养统计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形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调查研究、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通过事实来分析数据。

其次,提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包括运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的能力,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和合理决策的能力。

最后,体验数据的随机性,形成随机意识。也就是要了解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但只要收集得足够多,也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从而进行合理的推断。

统计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学教学应经常让学生置身与实际情景中,引导学生经历自己收集数据、处理和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二、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1.开展真实的贴近生活的统计活动,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统计观念的培养仅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应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师要设计一些基于现实生活的统计活动,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又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在活动中体会统计的必要性。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开发课程资源,可以结合班级、学校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开展统计活动。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逐步形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的亲身经历。创设含有数学问题的时间情景,激发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或得出结论,是培养统计观念最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观念最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统计活动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如:我们班决定利用卖废纸的钱奖励一些同学,班主任和同学商量,决定通过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文具用品来决定买什么,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引起学生进行调查的愿望。接着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让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调查、记录。然后引导学生用统计图、统计表等方式描述数据。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并作出决策。这样,通过调查统计活动,学生得出了结论,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在统计活动中,学生还体验了用什么方法能够更快更准确地选择最佳的方法,这样的体验给学生留下的记忆更深刻。

3.引导学生在数据分析中全面客观地认识数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现代社会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能看懂生活中常见在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重要的数学素养。因此,进行统计数学时,应将学习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断上,而不是放在制作统计表上。教学时,教师要利用开展统计活动获得的统计数据、统计图表或者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会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进行简单预测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使学生对统计数据有较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