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

汤新昌孟品超

汤新昌孟品超(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创新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创新性人才培养呼唤教育创新。人才是教育的结果,教育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学校教育必须变革与创新,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起与创新时代相适应的创新教学体系,即教学模式的创新。创新教学模式基于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从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切入点,从而建立起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目标,并以此为标准,实现创新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创新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需求己日益迫切,它要求从教学体系、教育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对教育进行创新,切实提高教育者的创新能力,为知识经济时代到来而培养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教学模式的原本属性泛指对教学进行设计、组织、调控的策略体系。影响这一体系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特定的时代背景为依据,以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目的为牵引,以设计、组织、调控策略体系为基本方式。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完全可以引申和派生出创新教学模式的概念,即创新教学模式是指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创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设计、组织、调控教学活动的策略体系。

1推行创新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而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应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2创新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

创新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创新原理和创新性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策略体系,其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

2.1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2.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新的产品。创新性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积极的求异性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除创造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2.3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的培养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要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涵盖了诸多要素,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是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过程。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3.1在教学模式的目标设计上要坚持预期性、批判性

预期性就是要面向未来设计教学模式的系统目标,预期性是思维超前的表现。它能够让人积极直面人生、认真识别生存背景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在学习上表现为:能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丰富的想象力,并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

批判性是指设计教学模式系统目标时从与传统教学观念的比较、分析、批判中确立创新教学模式的系统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3.2在教学模式的结构设计上要坚持基础性、开放性

教学模式的结构设计是指教学模式的理论设计,它是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创新目标的蓝图,对研究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要以深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于受到前苏联文理严格分科的影响,学生学得越来越专,越来越窄,对知识面的开拓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当然,在强调知识面的同时,也要强调专业知识的深厚,培养既专精又通博的新型人才,正确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以约驭博,一专多能,这是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基础。

在教学模式的结构设计上还要坚持开放性。即教学模式要面向世界,体现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开放,即教学内容要体现出时代性和新颖性,把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新的科学概念及时编进教材,引导学生去探索更新的知识;教学方式和途径的开放,即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面向社会,面向科学生产实践,面向科学发展前沿,实施全方位开放。

3.3在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上要坚持启发性、民主性

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是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是教学目标的落实环节,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实施要点。这些要点主要体现在启发性和民主性上。

启发性原则主要针对创新教育中的教学方法而言。创新本身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对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只有通过启发式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创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如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学生自由发展等方面,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用,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到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创新性较强的教师会主动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以良好的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另外,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也会极大的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这样,教师就可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把创新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给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错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

参考文献

[1]温恒福.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J].中国科学报,2002,4.

[2]陶行知.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5.

[3]卢嘉锡.当代科技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5(3).

[4]王平祥.以创新精神推进教学管理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