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级乙等中医院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某三级乙等中医院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分析

周道宏陈雪云

周道宏陈雪云(福建省宁德市中医院352100)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037-03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一线科室护士工作压力来源及压力程度,明确压力源与自身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减少工作压力,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及护理质量。方法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宁德市某三级乙等中医院的临床一线在岗护士工作压力进行整群调查。结果有效被测人数中,临床一线护士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压力源依次为:护理专业及工作、病人护理、工作量及实践时间分配、工作环境及资源、管理与人际关系等,且与年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所属科室密切相关。结论临床一线护士工作压力不容忽视,建议管理者应从多方面着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努力缓解临床护士工作压力,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临床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分析压力源是指存在于护士自身和周围环境,引起护士身心失衡的刺激因素,也称压力因素[1]。长期以来,护理工作因其特殊性和高风险性所产生的工作压力大已经为大家所认同。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报道,但因地域、经济、文化等不同元素的影响,护士工作压力源和压力程度有可能也不同。应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宁德市某三级乙等中医院临床一线护士工作压力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整群抽取宁德市某三级乙等中医院的临床一线科室在岗且工作时间满一年及以上的护士为调查对象,排除各科室哺乳期产假、公休、事假、待岗等人员,合计调查人员152名。

1.2方法

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由35个条目组成,分为:I-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II-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问题;III-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问题;IV-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V-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等五个方面的子条目,采用1~4级评分法。总得分在0~14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明引起的压力程度越大,其中35~70分为轻度压力,71~105分为中度压力,106~140分为重度压力。总量表同质信度为0.94,5个方面系数0.80~0.89;重测信度0.71~0.86;各条目与各方面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各条目与其所属方面之间相关最强;独立样本t检验证实量表区分效度好[2]。将调查问卷发放至各科室护士长办公室,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要求护士独立、自主,以第一感觉快速诚实作答,一周内统一收回。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F检验与t检验,其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152份工作压力源量表,回收有效问卷144份。其中20-24岁46人(32.6%),25岁-29岁47人(32.0%),30岁-35岁28人(19.4%),35岁及以上23人(16.0%);护士71人(49.3%),护师53人(36.8%),主管护师20人(13.9%);中专59人(41.0%),大专72人(50.0%),本科及以上13人(9.0%);未婚87人(60.4%),已婚57人(39.6%)及临床一线11个科室(骨1、骨2、内1、内2、内3、外科、妇产科、碎石科、针推科、手术室、急诊科)。

2.2工作压力分析

护理专业及工作、病人护理、工作量及实践时间分配、工作环境及资源、管理与人际关系等五方面评分分别为24.08±7.32、19.04±4.60、16.99±8.66、12.70±3.47和6.67±2.52;总评分为79.48±23.32。均显示有中度压力。对五方面共35项调查的压力按评分自大到小排序,居前5位和后五位的见表1。

2.3不同因素下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对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婚否、及不同科室的护士评分分析结果发现:

2.3.1不同年龄段的工作压力总分与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量及实践时间分配、管理与人际关系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0-35岁组的评分较高。见表2。

2.3.2大专和本科学历护士的工作压力总分和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量及实践时间分配、管理与人际关系评分高于中专护士(P<0.05)。见表3。

2.3.3不同职称护士间工作压力总分及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量及实践时间分配、管理与人际关系方面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护师职称者评分较高,见表4。

2.3.4已婚或未婚护士间工作压力总分与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量及实践时间分配、病人护理,管理与人际关系四个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已婚护士压力评分明显高于未婚护士的压力评分,见表5。

2.3.5急诊科护士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科室护士。在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量及实践时间分配、管理与人际关系问题等三个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6。

3讨论

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的工作态度是否积极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临床一线科室护士工作压力做一个全方位的调查,有利于了解临床一线科室护士的工作压力来源和压力程度,以便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护士中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压力强度以中度为主。首要的压力源为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表1中涉及工资及其他的福利待遇、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两项评分偏高,这与护理工作性质及长期“重医轻护”的偏见有关。由于护士的工作性质集脑力与体力为一体,责任大,精神负担重,使护士长期以来精力透支,而许多管理者却忽略了护士人员的作用,认为医院创品牌、创效益依靠的是医生和知名的专家,导致医院领导对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重视,在福利待遇、晋升机会、人员培训等方面远不及同级别医生。甚而有的人认为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是“高级保姆”而不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这些不公平的社会评价,久而久之势必给她们带来心理负担和压力。

3.1年龄(表2)

30-35岁年龄段的护士工作压力程度最高,她们同时承担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工作中她们正处于“上升期”,工作上已从新手变成老手,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常被委以重任,自身还要面临提高学历、晋升职称等关键问题。家庭生活中,她们同时承担子女、妻子以及母亲的责任与义务。家庭生活质量与工作压力直接密切相关,为此该年龄段的护士工作压力程度最高。

3.2学历(表3)

高学历护士压力程度较高,原因可能是因为目前医院大部分高学历护士都是由低学历通过自考、函授等多种学习方式进修提升而来,这使得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分配产生矛盾,学习的压力使得工作的压力随之增加。

3.3技术职称(表4)

护师工作压力程度较高,原因可能是护师多为临床一线护理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和中流砥柱,经常会被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而且除了日常的工作以外还需要负责一些其他事物,例如协助科室管理和临床带教任务等。琐碎、繁杂的日常工作使护师身心疲惫,承受的压力较大。

3.4婚姻状况(表5)

已婚护士的压力程度明显高于未婚护士,推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已婚护士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任务与责任,从而面临着更多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冲突,增加压力来源;同时,已婚护士还要承受因怀孕、分娩、月经、更年期等生理变化而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加工作压力。

3.5不同科室(表6)

急诊科护士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科室护士,原因可能是因为急诊科承担着急救、急诊、重症监护的工作。其工作量大,范围广,尤其在发生意外灾害时需要承担大批伤病员的抢救护理工作,工作难度极大。同时急诊患者及其家属常处于极度焦虑状态,患者或家属心理有时难以接受现实,极易产生不礼貌的行为,使得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其他科室的护士。

3.6建议

目前,国内关于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差异,还需进一步详细研究分析,找出工作压力高的原因,为管理者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3]。同时,提出以下建议。

3.6.1医院应在政策上对护理人员作适当的倾斜,以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护理工作和护理人员多做正面宣传,以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4]。

3.6.2适当增加护士编制,合理调配在职护理人员,保证护士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5],逐渐改变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状态。

3.6.3根据护士的能力、年龄、职称、学历、婚姻状况、工作行为、处事方式及性格等,有序轮换科室,以免在压力重的科室待得过久而影响工作。

3.6.4增强对护士心理学知识培训,教会护士自我减压,以提高心理耐受力,帮助她们寻找合理的宣泄方式和寻求外在支持,以缓解工作造成的心理压力。

3.6.5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护理管理者要深入基层,更多地关注护士的工作压力状况,并及时地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在管理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6],帮助护士平衡工作与家庭的需要,使护士全身心投入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2]余华.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J].护理研究,2007,8(8):2090-2093

[3]蔡妤珂,金瑞华.临床护士工作倦怠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8):2072-2073.

[4]陈建华,何文.心血管病房护士心理素质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5,13(5):14-15.

[5]余华,袁源,许秀锋.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07,4(5):195-198.

[6]刘启华,王玉玲,郑宜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