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感悟,在质疑中提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在阅读中感悟,在质疑中提高

桑秀娟

桑秀娟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262737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一个掌握理解词语,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培养情感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既体会阅读的乐趣,又能真正达到上述目的呢?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质疑释义,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才能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陶冶情感,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水平。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做到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质疑中提高的。

一、初读课文,感悟文章主旨

例如《蜗牛的奖杯》一文,揭示课题前先让学生观察蜗牛图或者看真正的蜗牛,教师设疑:蜗牛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他身上的硬壳是一只奖杯变成的。蜗牛原来是什么样子呢?奖杯怎么会变成硬壳的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再出示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轻声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感觉豁然开朗:哦,原来是这样子啊!同时产生成就感。接下来老师继续提出一系列问题:蜗牛得了奖杯以后怎么想的?它为什么这么想?它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学生也将不再感到艰涩。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中隐含义,借文悟诗

一些字、词组成一个能表达意思的句子,再由一些句群组成段落,最后由众多段落构筑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是一个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的过程。读者阅读文章时如果对部分词语、句子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母亲的恩情》中“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地缝着”这一句,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第三自然段,孟郊触景生情,由生机勃勃的小草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联想到慈爱的母亲给自己的关怀,要引导学生抓住词语“抚摸”、“注视”、“心里想”之间的联系,从而懂得: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么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教育学生知恩图报。在充分理解图意与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段末的反问句和感叹句,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游子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敬爱、怀念之情,达到“借文悟诗”的效果。因此,对词语、句子、段落隐含义的质疑感悟,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它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也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写作的目的。

三、朗读课文,寻找重音,以读促悟

语文教材第三册《小鹰学飞》一课中,老鹰在评价小鹰是否会飞时,用了两次“还不算会飞。”同样的句子,读法是否相同呢?为了让学生有所感悟,我首先让学生熟读了含有这两句评价的1—4自然段,弄清老鹰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接着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读后的感受:第一个“还不算会飞”强调的是什么?第二个“还不算会飞”又是强调的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小鹰飞得只比大树高,根本不算会飞,因此,老鹰的意思是说小鹰根本不算会飞,朗读重音应落在“不算”上面。而第二次小鹰已经飞得比大山还高了,可以算得上会飞了,只是距离搏击长空的本领还差很远,所以老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鹰还不算真正会飞,是在前一句话的基础上的评价,因此,朗读重音应在“还”这个字上。一番讨论之后,学生纷纷体会到了句子虽然相同,但表达的意思却是截然不同的,朗读的语气也应不同。带着对句子的理解,学生再次投入到朗读中去,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读出了老鹰语重心长的语调。

经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且掌握了如何读准语气语调的方法,那就是,边读边悟,以悟促读,而这正是阅读应达到的目标之一。

四、发挥艺术想象,拓宽思路,言犹未尽处再创造

文学创作讲究“空白”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这些“空白”的地方,正是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地方。《狼和小羊》的情节设置可谓一波三折,更妙的是它的收尾,于高潮处嘎然收笔,余意未尽,不禁让人们为小羊多舛的命运产生遐想。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结尾重新续写,可以刺激学生的创作原动力,促进学生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五、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摆脱思维定势

人往往习惯于沿着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困于思维定势。在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时,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乌鸦喝水》通过教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但是有一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却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原来他做了一次实验,发现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如果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而书中只说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而我们教师往往忽略这种求知精神,无形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就是要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释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要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感悟真情,在对文章的质疑中提高认识,拓展思维能力。你会感受到学生思维的灵活开放,真正体验到课堂所焕发出来的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