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黄正玺

黄正玺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名著引领思想;让礼仪美德修养人;丰富情商,塑造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人文素养;礼仪美德;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要求语文教学要坚持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坚持“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解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目标要求,语文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与名著做伴,让伟人引领

著名作家肖川曾说过:“一个人如果从未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籍;从未走进过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从未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未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未有过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未有过令他刻骨铭心的经历或体验;从未对自然界的丰富与和谐产生过深深地敬畏;从未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发出过由衷的赞叹;可以说,他没有受过货真价实的教育。”而名著往往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往往从宏观上把握人类问题,其视野之宽阔,思想之深刻,永远是一般读物所不可企及的。让学生读大量的名著,使他们在阅读中亲近大师,拥有思想,真抵精神,从而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及正义感。如《爱的教育》就是一本可以震撼学生心灵的书,其中“为父着想”、“万里寻母记”两个故事,更是会让学生感动得失声痛哭。再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鲁宾逊漂流记》等名著,会让一个个韧性与坚持的榜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从而影响和鞭策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二、礼仪美德,培养有修养的人

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中,“雅”与“博”,乃是一种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雅”与“博”,反映了人生境界的二重性。雅,即向内——修养身心,获得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依靠健康和谐的身心,儒雅自尊的品格来体现;博,即向外——不断登高,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依靠求真务实的精神,勤恳、好学的作风来实现。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先贤也都对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人格修养做过精彩的论述。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论述,强调每天都要做反思总结。孟子也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它的含义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就要自我反省。《礼记·学记》有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意思是说:“学,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然后知道自己的困惑。知不足,然后就能反回来要求自己;知困,然后知道自己需要不倦的钻研。”

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领会课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去体味,悉心去探究,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与感染,理解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多样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礼仪美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三、情商培养,塑造健全人格

情商,即非智力因素。也就是指人们在活动中所具备的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以及良好的个性。伟人爱因斯坦曾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现代职场也流行一句话,一个人智商的高低仅仅决定是否能拥有这份工作,即通过招聘考试的能力,而一个人的情商则决定他人生的高度和厚度,即他与人相处、合作发展事业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个性以及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情感态度、人际关系等问题。如此,可以通过三方面来落实,其一是引导学生从知识中获取思想情感的养料;其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如自卑或自傲,畏难或满不在乎等),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苦中求乐的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三是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对待他人,包括教师、同学和家长,甚至陌生人。即如何认识他人的优点与缺点,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克服来自人际交往中的某些消极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情感教育的阵地,让人文情怀在语文教学中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第八中学

邮政编码:67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