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业教授治疗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学术经验撷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郭光业教授治疗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学术经验撷要

柳康康李辰

柳康康李辰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近些年发病率逐年增高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郭光业教授总结自己数十年的行医经验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是情志、饮食等多种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脾虚气滞,胃失和降,难治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又兼有心肝血虚,脾失健运,治疗的关键在于从整体调治,注重养阴血,血气充足,脾有所养,脾得以运化,则胀痛可愈。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郭光业;名医经验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等。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复发率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医学多以对症处理为主,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总体效果依旧不理想;中医采取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综合干预的治疗方案,在临床治疗中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疗效性。

1.名医介绍

郭光业,男,主任中医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首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科研、临床工作30余载,医理透彻,经验丰富。其治病遵经典之法,崇经方之论,擅长从脾胃论治疾病。郭教授认为中医治病首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然后辩证准确、治法得当、用药合理、丝丝入扣方可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及验案一则介绍如下。

2.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中并未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特征,现代中医将其归类于“痞满”、“胃脘痛”、“呕吐”、“嘈杂”等范畴。痞作为病名出现明确记载于《伤寒杂病论》,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八痞””诸痞”之说,明确指出了本病病因有忧喜嗔怒、寒凉之邪、脏腑虚衰、饮食不节等,基本病机在于“荣卫不和,阴阳隔绝”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病机为肝郁气滞、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发病机制与情志因素、饮食不节等密不可分。

3.经验总结

郭光业教授多年根据中医辩证论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日久发现对经久不愈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并不理想,遂思考能否在中医理论中探索出更佳的治疗方法,故利用闲暇时间翻阅大量中医古籍,并总结自己30余年行医经验,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位在胃与心肝脾联系密切,涉及五脏,其病机在脾虚气滞,胃失和降的基础上又兼心肝血虚。治疗的关键在于从整体调治,注重养阴血,使血气充足,脾有所养,脾得以运化,使痞满症状缓解。

郭教授平素好读古书,以逍遥散为基,以健脾养血,解郁安神为法,化载健脾养血方(药物组成:白术15g茯神15g陈皮10g半夏10g当归10g白芍15g柴胡10g延胡索10g酸枣仁15g柏子仁10g焦三仙30g炙甘草6g)。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虽虚不宜蛮补,否则壅滞气机,脾主运化而喜燥恶湿,方中白术功效健脾又兼燥湿益气之效,茯神甘淡渗湿又宁心安神。所谓补脾宜轻灵重在健与运,寓通于补,故方中清半夏、陈皮健脾和胃,理气除痞,配和当归、白芍补而不滞,故方中以白术、茯神、陈皮、半夏补土健脾,培其本而强其运;当归补血活血止痛,白芍养血平肝止痛,柴胡疏肝解郁止痛,故当归、白芍养血止痛,白芍酸敛柴胡,一敛一疏使补而不滞。

4.验案一则:

李某,男,48岁,2019年3月17日初诊。主诉:间断胃胀4年余,加重20天。患者4年前因进食较冷食物后出现胃脘部胀满,未予重视,自此4年来间断胃胀伴烧心反酸,饱食,受凉、情绪不畅后均使症状加重,发作时自行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症状可缓解。20天前无明显诱因胃胀加重,偶有胃痛,伴烧心反酸,遂来就诊,现主症:胃胀,饱食、受凉、情绪不畅后加重,偶有胃痛,烧心反酸,偶有嗳气,无口干口苦,无发热头痛,无心慌气短,无恶心呕吐,食少纳呆,焦虑,寐欠安,二便可,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舌边有齿痕,脉弦细。查体:肠鸣音正常,左上腹压痛,叩鼓音,墨菲氏征阴性,阑尾点无压痛。查胃镜未见异常,查血、尿、便常规、血沉均正常。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及肝炎、结核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记载。中医诊断:痞满。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治以健脾养血,解郁安神。处方:白术15g茯神15g陈皮10g半夏10g当归10g白芍15g柴胡10g瓦楞子30g延胡索10g酸枣仁15g柏子仁10g焦三仙30g炙甘草6g7付,每日1剂,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嘱按时服药,畅情志,清淡饮食,忌辛辣油腻等刺激之品。2019年3月24日二诊,患者胃胀明显缓解,饱食后偶有胃胀,无胃痛,无反酸偶有烧心,夜寐好转,焦虑好转,二便可,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于原方加黄连3g党参10g,继服7付。2019年4月1日三诊,患者诉胃胀满基本消失,纳可,寐安,未诉焦虑,二便可;昨日起发热,无咳嗽,咽红,查血常规示WBC:10.05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余均正常。舌边有齿痕,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上方去延胡索、瓦楞子、酸枣仁、柏子仁,加金银花15g、荆芥10g、葛根15g、板蓝根15g。继服7付。2019年4月7日四诊,患者诉诸证基本消失,无胃胀胃痛、无烧心反酸,二便可,纳寐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略滑。上方去金银花、荆芥、葛根、板蓝根;加厚朴6g,继服7付。并嘱患者如服药后无不适,可继服此方半月。3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患者男,48岁,平素生活不规律,嗜食肥甘厚味,又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乘脾犯胃,日久必致脾胃受损,脾失纳运;终致脾纳运无力,食滞内停,而为痞满。患者证见食少纳呆,结合苔白腻,脉弦细当为肝胃不和之象。日久伤及中气,脾胃气虚故饱食及受凉后症状加重;结合病程较长,舌淡暗边有齿痕,应为虚象,故属肝胃不和兼脾胃虚弱之证。治以健脾养血,解郁安神;方取健脾养血方并随症加减。二诊症状减轻,但仍需健脾,故加药助其功。至三诊时患者FD症状明显减轻,但出现外感的症状,本应依从“新病加以痼疾,当先治其新病,后乃治其痼疾”的治疗原则,但结合患者病情,不可顾此失彼,所以郭老师采取新旧同治的方法,于上方基础上加以清热解表药物。四诊时脾得运化,诸证消失;又恐宿根祛除不完全,故嘱患者继服以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声生.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595-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