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和安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和安全性

周琪

衡阳市中医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针灸和穴位注射联合的治疗方法,来探究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多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104例患者,将其随机且平分为两个治疗组,A治疗组的患者进行推拿和牵引的治疗,B治疗组的患者除进行推拿和牵引之外,再进行针灸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所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疼痛感和麻木感的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且B治疗组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A治疗组;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和社会能力的评分均有明显的提升,且B治疗组的提升程度明显大于A治疗组,以上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针灸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比单纯的推拿牵引,具有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穴位注射;推拿牵引

Effectandsafetyofacupuncturecombinedwithacupointinjectionintreatmentof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

AbstractObjective:ThisstudyexploredtheclinicaleffectofacupunctureandAcupointInjectiononpatientswithnerveroottypeofcervicalspondylosis.Methods:inourhospitalinthepastmorethanayearfromthenerveroottypecervicalspondylosisin104patients,whichwererandomlyandequallypidedintotwotreatmentgroup,Atreatmentgroupweretreatedwithmassageandtractiontreatment,exceptforpatientswithmassageandtractionBtreatmentgroup,andacupunctureandacupointinjectioncombinedwiththetreatment,clinicaleffects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achieved.Results:thepatientsinthetwogroupsaftertreatment,painandnumbnessofthescoresweresignificantlydecreased,andtheBtreatmentgroupwasremarkablyhigherthanthatofAgroup;thepatientsinthetwogroupsaftertreatment,clinicalsymptoms,signsandsocialcompetencescores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andenhancetheleveloftheBgroupthetreatment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A,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over.Conclusion:itisbettertocombineacupunctureandacupointinjectionforthetreatmentofnerveroottypecervicalspondylosisthansimplemassagetraction.

Keywordsnerveroottypecervicalspondylosis;acupuncture;acupointinjection;massagetraction;

椎体的病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1]。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的危险因素和一些不良习惯,很容易累积发生颈部椎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对患者最大的影响就是麻木和疼痛,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非手术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本次研究通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针灸和穴位注射联合的治疗方法,来探究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近一年多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104例患者,将其随机且平分为两个治疗组。其中A治疗组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1.34±4.72)岁,平均病程(6.73±3.25)年,B治疗组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9.78±3.76)岁,平均病程(7.15±3.24)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临床疾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患者均经过明确诊断,并有配合研究的意愿和能力。

1.2治疗方法

A治疗组的患者进行推拿和牵引的治疗,B治疗组的患者除进行推拿和牵引之外,再进行针灸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具体为:推拿和牵引:通过专业的推拿按压的手法对患者颈部及肩部肌肉进行推拿,轻幅度拔伸患者枕部并进行前后屈伸旋转活动;轻幅度牵抖患者上肢,以上措施每次0.5h,1天1次。针灸根据病情合理选择穴位进行扎针,并留针0.5h,1天1次。穴位注射:选择相关穴位并进行周围皮肤消毒后,注入1ml复方当归和0.5mg维生素B12,2天1次。治疗进行20天。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2-4]

根据VAS疼痛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分别对患者的麻木程度进行评分,麻木评分标准:麻木感一直存在且没有任何缓解为4分,麻木感经常存在且有时可缓解为3分,麻木感偶尔存在且可尽快缓解为2分,没有麻木感为1分。根据CASCS量表分别在研究前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总分为18分),体征(总分为73分)及社会能力(总分为9分)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状态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全部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运用x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在研究前后疼痛与麻木评分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疼痛感和麻木感的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且B治疗组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A治疗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2.2患者在研究前后CASC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和社会能力的评分均有明显的提升,且B治疗组的提升程度明显大于A治疗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部的组织在长期多次的损伤积累后,引起的椎间盘结构的改变[5]。临床上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大多是非手术的治疗。颈部的神经和血管较多,且对大脑的影响极大,颈椎的病变极易阻断血管的流畅,从而对大脑神经造成不良影响,更严重的会导致大脑神经的病变进而影响患者生命。

从中医学解释,颈椎病主要是由于“不通”导致的疼痛。对颈部肌肉进行推拿,可通过松弛肌肉,缓解患者颈部肌肉痉挛和局部组织缺血的状态,并逐渐恢复和改正椎体的曲变[6]。但是临床上经过实践和研究发现,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单纯的进行颈部的推拿和牵引,取得的效果较小,且患者在治疗后还经常容易再次复发。针灸推拿的治疗措施,属于养生治病之道,在中医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该类治疗措施,不仅价格低廉,且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极小或极少,安全度相对较高。针灸可以疏通经络,消除水肿,改正椎间隙的病变,减轻病变椎体对颈部神经的压迫,同时增加大脑供血,有效避免压迫神经导致出现大脑病变,极大提高患者的机体安全性[7]。复方当归属于中药合成的药物,其当归、川芎等具有很好的活血止痛化瘀的功效,维生素B12对于神经功能的改善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穴位注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对相关关键穴位注入药物进行治疗,可以直接针对病灶,改善病变部位周围的循环状况,消除局部的水肿,从而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复方当归属于中药合成的药物,其当归、川芎等具有很好的活血止痛化瘀的功效,维生素B12对于神经功能的改善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疼痛感和麻木感的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且B治疗组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A治疗组;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和社会能力的评分均有明显的提升,且B治疗组的提升程度明显大于A治疗组。由此可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针灸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比单纯的推拿牵引,具有更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穴位注射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应该在治疗中多予以考虑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蕊,陈涛平.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3):2545-2547.

[2]吴发荣.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05-107.

[3]高东锋,孙晓莲,赵昕等.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9):122-124.

[4]张伟中.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8):137-138.

[5]杨力,孙中洲.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A3).

[6]王登,胡雪梅.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3):192-193.

[7]刘永刚,孙谊.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生物技术世界.2015,(10):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