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李茹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的进行深化以及改革,对于学分制度的实行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必然趋势。这篇文章就针对当前学分制度下各高等院校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化学习、多样化的需求以及相对分散化的状况,指明要构建起结构明确、优劣互补、协作分工、重抓共管的新型校园管理体系。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

联想我国高等院校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各高等院校逐渐尝试对现有教育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主动寻求具有我国特色的学分制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体系。与此同时,摸索建立起能够和学分制完美结合的学生管理体系也是当前高等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1.学分制对于现实的意义以及本质

学分制度是把学生的学分当作判断学生日常学习量的依据。高校规定学生的最低学分来作为其最终毕业标准的新型教育管理体系。这项管理体系的实质可以简单理解为学习具有灵活性、多类型的课程选择以及一定指导性的培养过程。学分制度的实施对于我国人才创新的培养具有非凡的意义。

1.1坚持将学生作为工作的主体。对于学生主体性的重视,符合当前中国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院校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要明确自身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学分制度将学生作为所有教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以及最终归宿,充分保证对学生独立人格、兴趣和爱好及自我个性的尊重;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性以及独立性,进而引领其思想品德修养、综合文化修养、业务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全面的提高,同时提升其知识水平、个人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

1.2课程多样性。高校注重课程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具有多种选择性,从而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在学分制度中包含着一定量的必修课程,同时更多的则是选修课程,学生能够依据自己未来工作需要、社会需要、个人喜好来进行选择,选修课的文理相互掺杂,理、工、经济管理等相结合,建立起了一个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框架。

1.3对于实际的管理要灵活。当教学的管理具有一定灵活性后,可以推动高校对于各类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在学分制度条件下,高校教学计划变得更有弹性,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高校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制定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案;同时对于所学课程感觉轻松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才能,选择多门课程;而对于某一门课程研究专一且出色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对于学习具有困难的学生能够减少自己的选修课程或者是增加学习时间,有助于培养多类型、有特点、综合型的人才。

1.4共享教学的资源,提升教学水平。在学分制度下教师合理的安排教学资源,突破部门所有制,让教师多设立课程,设立高质量课程;充分开放实验室,提升对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增加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各学科的融合;让教学形式变的多样化、教学管理模式现代化,进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

近些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实行学分制度,目前来说其效果比较显著,也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成绩,确保了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能够进一步发展,然而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例如说:学生对于新型的管理模式不适应、对于选修课程的质量不是很满意、教学的计划缺少可变化性、知道选课力度较小、缺少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等,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进行改革与完善。

2.学分制度的采用对于学生管理体系的影响

2.1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提出更高的要求。选课制作为学分制度主要特点,学生自己主动选择学习课程、专业、进程、地点、方式等等。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由整体一致、多人一面开始向差异化、个性化、综合型、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主动挑选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最大程度的实现学生个性化以及创造性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对于其综合素质的评定产生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当前,大部分的高校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作为学生最终评定奖学金等奖项的标准。尽管各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方式都不相同,但是其考察的主要内容大都包括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在测试时往往将班级作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评定。对于学分制度来说,学生对于相同专业以及班级的同学,接触较少、交往不是很密切,使得学生间相互评定综合素质时往往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缺少客观根据;学分制度让学生有了选择自己专业、学习课程的自由,但是,在同一时间内不同课程的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2.2自主进行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理念以及方式有了更高标准。因为在学分制的条件下学生能够依据自身学习规划以及进度,在一定的范围以及程度上自由选择要选修的科目,进而同传统学年制的相同班级、同一课程规划、相同时间、相同学习进度的形式产生区别。在相对来说更加自由与宽松的氛围里,更容易培养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学分制还要求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观念与方式,由“不可自主控制学习”向“半自主控制学习”转变。当前阶段,中学教育的目标是高考成绩,所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学生缺乏自主约束力与自觉性,在学习氛围较轻松的环境中,往往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尤其是对于极少部分的“差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自觉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容易使其成绩急速下滑,进而影响校园良好的学风建设。

3.寻求构建起能够和学分制完美结合的学生新型管理体系

3.1创建明确的学生管理体系原则。通过高等教育改革未来发展的方向,再结合学分制度改革模式以及进度,对学生新型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有助于教育改革的发展,构建一个知识、素质与能力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有助于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有效配合,支持鼓励专业的教育人才加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全面育人的全新工作形势。

3.2取长补短,协作分工,齐抓共管。凭借学分制下学生生活性群体活动的规律以及功效发挥情况,加大校园与生活园区管理工作上的交流以及结合,建立全新的工作制度。创建起“生活区域-宿舍公寓-宿舍楼层”三个层次的管理机构,实行辅导员入住宿舍并开展教育、领导组织以及服务的工作模式,形成新型、高效的工作局势。

3.3对学生管理、教育以及服务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当前阶段是计算机的时代,互联网几乎已经在全国实现普及,学生的上网环境以及条件也大幅改善。借助互联网进行学生管理、教育以及服务的工作,能够克服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学生亦可以使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咨询,或者是设立有关时事以及生活方面的栏目,在网络上直接进行交流,确保教师等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由于选课模式的应用,使得辅导员等教师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上班时间,而使用互联网进行工作能够降低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结束语

在学分制度条件下,对于高等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创新以及改革势在必行。因为,只有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更新,才能够使学校的改革得到发展,从而不至于被日新月异的教育行业所“抛弃”。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学分制的实施力度,寻求合理、高效的学分制度,加快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罗梓迪.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4):213.

[2]魏开伟.基于完全学分制下的民办高职教务管理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费英勤,李向晟.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7):87-89.

作者简介:李茹(1974.01),女,山东济南人,职称:讲师,本科,工商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