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探究

/ 1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探究

王虹1孔明曦2姜文龙3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具体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技术的实际推广价值。方法:把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脑血管疾病诊断性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选为实验对象,搜集患者的病史资料,按照相关标准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的50例患者采用CT扫描诊断法,另外50例研究组患者实施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判断他们脑部血管的病变情况,具体分析不同诊断方式的执行价值,问卷调查后统计诊疗服务满意度、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结果更准确,便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脑血管疾病的观察、判断,从而完善治疗方案,充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对照组的CT扫描诊断法应用过程中则存在着不足之处,如病灶显示不清楚、病变现象有差异等。研究组患者对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为核心的优质诊疗服务表示满意,对照组患者诊断工作有待加强。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相关疾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相当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医务人员有必要加强技术的创新和方法的研究,让诊疗服务为患者健康提供安全保障,最终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进程的加快。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脑血管疾病;诊断价值;分析;研究

引言:

社会经济在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脑血管病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危害性较强,治愈难度较大。各项诊断技术的逐渐推广,需要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本文具体分析了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另外参考研究数据,为后续诊断工作的有序推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奠定下良好的基础。研究报告内容总结如下:

一、资料方法

(一)一般资料

把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脑血管疾病诊断性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选为实验对象,搜集患者的病史资料,按照相关标准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在35-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1±7.98)岁;研究组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在32-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09±7.12)岁。(1)纳入标准:分组前,根据患者的病史资料判断他们是否符合实验调查的专业要求,分组后,患者除年龄、性别、病情不同外,其他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排除标准:排除恶性肿瘤者、精神障碍者、药物过敏者、特殊类型合并症者。

(二)检查方法

对照组采用CT扫描诊断法,研究组选择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方式,具体为:使用西门子1.5T超导型MR检查设备,头颈联合线圈三维时间飞越法扫描,范围设定为颅顶到枕骨大孔,颈内动脉颅内段到胼缘动脉上端。规范化操作完成后用3DMIP进行原始图像的处理,进而得到最终的三维血管图像[2]。

(三)统计方法

使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各项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表格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χ2进行检验,p<0.05代表对比结果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对照组患者和研究组患者脑部血管病变诊断价值的分析,可见下表:

三、讨论

CT扫描诊断、B超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方式各有各的特色,虽然都能够呈现出患者脑部血管的病变情况,但是图像清晰度上还是存在较大区别的。通过本次的实验分析,对照组CT扫描诊断脑血管相关疾病的效果还是不如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方式的应用[3]。又由于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有效性高,所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方式很有必要广泛的推广起来,另外在并发症的预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和谐医患关系逐渐形成,未来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一定可以收获意外惊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手段,方便医生更好的了解患者实际病情,进行治疗方案的优化设计,治疗措施的正确选择。另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操作较便捷,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诊疗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朝着正确方向不断突破创新,更多先进技术手段的科学应用,医院才会树立起良好的、权威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尹秀丽,刘明政,韩磊.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25)411-412.

[2]戴健康.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与CT动脉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8(29)77-78.

[3]姚明明,刘顺心.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误诊误诊杂志,2018(0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