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简析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王聪姚虹韩佳丽

王聪姚虹韩佳丽

杭州创工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10058

摘要:景观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生物学、景观规划、区域地理等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之一,在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景观设计等领域有着越来越重的指导作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也是经历了探索发展的过程,接下来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也面临创新转折的新局面。而景观生态学中基本原理方法应用到美丽乡村建设无疑是为美丽乡村建设事业注入新的血液。本文主要立足景观生态学概念、研究概况以及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探索研究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1相关概念解读

1.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一词首先由德国的Troll于1939年提出;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历了70余年。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从基本概念引入、发展壮大,到逐渐成熟也经历了30余年[1]。关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范畴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在国内有付博杰、肖笃宁、乌建国等学者均对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概念、研究范畴进行过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肖笃宁认为景观生态学无论是作为生态学的新范式,还是一门横断、交叉学科,都应当从生态学内与外两方面吸收跨学科的营养[2]。关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主要研究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同时考虑整合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交叉型学科[3,4]。

1.2美丽乡村概念

纵观美丽乡村的发展历程,美丽乡村概念经历了提出、发展、成熟等几个过程,到最后成为覆盖全国范围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至此,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概念、要求基本完善。

2景观生态学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

2.1“斑块-廊道-基地模式下”的乡村景观格局优化

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模式为具体而形象地描述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提供了一种“空间语言”(spatiallanguage)。当然也可以指导乡村旅游空间的构建及管理,这对于处理乡村景观结构与旅游功能实现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范春、李斌等学者认为,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空间形态划分的重要内容,也是景观生态学进行空间研究的基础。它揭示的景观空间架构关系对乡村旅游空间规划指出了一个新的路径[5]。在这种模式指导下有助于乡村景观格局的优化,以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景观效果、乡村旅游等功能。

2.2乡村景观尺度问题

尺度问题是所有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合适的尺度(粒度和幅度)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粒度和幅度决定着观察的对象,同一环境下不同粒度和幅度的研究结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6]。因此,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应该选择好一个合理的研究尺度,这是研究结果科学性的基础,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研究区域景观空间的重要理论。对于乡村来讲,可以看做为一个以农田为基地,以河流、道路为廊道,以林地、农居为斑块的完整区域景观进行研究。下文研究乡村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空间异质性、功能实现等问题均是在此乡村景观尺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2.3景观、土地利用时间与空间格局的优化

景观格局优化包含景观空间格局优化和景观时间格局优化。景观空间格局优化直接相关乡村土地利用格局,通过土地整理及格局优化以及景观打造,来实现具有一定效果的景观格局。景观时间格局则是在土地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季相景观的营造,以实现多功能性景观。关于多功能景观,作为同一或不同时间,同一或不同土地单元,不同功能综合的多功能性(空间集成或“真多功能性”),简单说,多功能景观就是为了多种目的对景观中的土地采用多种利用方式同时加以使用的景观[7]。因此,景观格局优化及多功能景观的实现本质上就是乡村土地资源利用在空间及时间上的格局优化。在空间上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拆改留来实现农居斑块的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斑块景观效果;对景观生态学而言,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动,包括观光农业都必然落实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构成各类农业景观[8]。

3美丽乡村建设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意义

3.1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新兴的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其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两方面[9]。土地作为地表自然综合体,是一种特色鲜明的系统整体,具有突出的空间异质性,而生态整体性正是实现土地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彭建等学者也认为,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思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思路的一次有益拓展[10]。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优化有利于乡村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进程,而作为生态整体性,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亦有利于保护土地的生态系统。

3.2乡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景观生态学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追求景观化和生态化的美丽乡村,景观化指美化农居环境;生态化主要针对农村生态系统建设以及对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污染、水系污染等问题突出。美丽乡村建设注重景观和生态双向建设,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可持续景观设计等方式,将原来已受到污染的区域变成生态良好的风景游赏地。

3.3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发展乡村旅游等环境友好型的第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则是拥有城市不具备的优良生态环境。以此为目标,具体做好景观可持续、产业可持续、生态可持续三个方面工作。这要求农村景观规划要从生态学维度考虑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方向,从社会学维度考虑农村景观要具备的结构和功能,从美学维度考虑农村景观特色的塑造和满足审美的需求[11],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引入直接促进景观、生态可持续的建设,进一步保障事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利顶,李秀珍,傅伯杰,肖笃宁,赵文武,傅伯杰.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J].生态学报,2014,34(12):3129-3141.

[2]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J].生态学报.2003,23(8):1615-1621.

[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肖笃宁,李秀珍,高俊,常禹,李团胜.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范春,李斌.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的乡村旅游空间规划探析[J].经济地理.2009,29(4):0683-0687,0697.

[6]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尺度推绎研究中的几点基本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6):906-910.

[7]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苏常红,姚雪玲,刘宇.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J].生态学报.2008,28(2):798-804.

[8]王兴中.旅游资源景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9]王仰麟,杨新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1999,21(1):37-43.

[10]彭建,王仰麟,刘松,吴健生,李卫锋.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4,40(1):154-160.

[11]谷康,李淑娟,王志楠,曹静怡.基于生态学、社会学和美学的新农村景观规划[J].规划师.2010,6(26):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