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免疫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免疫的影响

王哲

(武汉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行胃肠道肿瘤切除术者10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组36例(观察组)、肠内营养支持组36例(EN组)、肠外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组36例(PN组),术前1d、术后1d及术后8d分别检测营养指标及细胞免疫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1d三组患者营养及免疫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各组营养指标均下降,术后8d时EN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及前白蛋白含量低于观察组,但是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含量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组各营养指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各组患者免疫指标均下降,术后8d时观察组各个免疫指标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可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免疫状况,促进机体康复。

【关键词】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心理干预;营养支持;细胞免疫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278-03

胃肠道肿瘤患者一般都存在食欲减退、进食困难等情况,加上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不断消耗机体的营养成分,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及免疫防御力下降[1]。外科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应激,术后早期不能进食、能量摄入减少等因素,从而导致机体营养状况进一步下降,术后伤口愈合延迟、感染几率增加、康复时间延长、免疫损害等并发症增多等[2]。所以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指标变化应引起重视,此次研究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采取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疗法,患者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改善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行胃肠道肿瘤切除术者108例。所有入选者行胃肠镜、病理明确诊断为肿瘤,术前未使用任何免疫增强剂,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排除合并有幽门梗阻、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者。将所有入选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组36例(观察组)、肠内营养支持组36例(EN组)、肠外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组36例(PN组)。观察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2~73岁之间,平均为(62.41±6.0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例,初中8例,高中13例,大学及以上10例。肿瘤部位:胃癌16例,结肠癌13例,直肠癌7例。对照1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在39~71岁之间,平均为(61.07±5.8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例,初中10例,高中15例,大学及以上7例。肿瘤部位:胃癌13例,结肠癌15例,直肠癌8例。对照2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在46~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64±7.3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例,初中10例,高中14例,大学及以上8例。肿瘤部位:胃癌19例,结肠癌8例,直肠癌9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肿瘤部位等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EN组单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PN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

肠内营养支持:放置鼻空肠管,每次输注前后以及每4h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一次。术后20~24h给予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制剂选用肠内营养混悬液(TPF)(能全力),用营养泵控制输注速度和剂量,第1d给予500ml,第2d1000ml,第3~7d给予2000ml。其余液体经静脉输注补给。肠外营养支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滴注营养液,肠外营养液由氨基酸、中长链脂肪乳、生理盐水、胰岛素、葡萄糖以及微量元素组成。第1d给予总营养量的1/4,第2d给予总营养量的1/2,第3~7d给予全量。肠内营养制剂与肠外营养制剂为等热量、等氮量,由营养中心专职护士来配置和操作[3]。心理干预疗法: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干预,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及理解能力,认真耐心的解答患者对疾病方面的疑问,帮助其消除顾虑,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最细致的关怀和照顾,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柱[4]。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及术后8d检测患者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含量及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各指标正常范围见表1。

1.4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见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术前、术后营养免疫指标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前1d营养及免疫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各组营养指标均下降,术后8d时EN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及前白蛋白含量低于观察组,但是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含量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组各营养指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d各组患者免疫指标均下降,术后8d时观察组各个免疫指标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肿瘤恶液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及进行性肌肉重量减少,单独的抗肿瘤治疗很难逆转其恶化的趋势,所以在积极抗肿瘤的同时给予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可改善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机体免疫。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往往引起患者对手术、放化疗耐受能力降低,免疫力下降。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机制十分复杂,普遍认为与肿瘤代谢异常,机体摄入的营养不能满足宿主需要有关。血浆蛋白水平可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指标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机体抗肿瘤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T淋巴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调节紊乱时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是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它总体反应机体当前的免疫免疫功能、状态和平衡水平。在肿瘤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都有异常,其特征是患者体内CD3+细胞、CD4+细胞明显减少,而CD8+细胞明显增加,CD4+/CD8+比值显著降低,说明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患者对识别和杀伤突变细胞的能力下降,形成了肿瘤的生长转移[5]。此次研究中术后1d患者免疫指标均下降,说明手术创伤可导致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抑。肠内营养支持是通过肠道有选择的吸收营养物质,不仅可以纠正和预防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而且可以通过特异营养物的药理学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符合营养药理学的概念:促进门静脉的血液循环,维持肠粘膜的组织结构和屏障功能,促进肠蠕动功能早期恢复[6]。肠外营养支持是外原性营养物质未经肝脏处理而是直接进入全身血循环形成高渗透压对机体造成损害,不利于患者营养吸收和免疫功能恢复。此次研究中术后8d时观察组患者免疫指标均明显优于EN组,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心理状态不仅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而且可使机体免疫监视作用减弱,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疏导工作,积极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已达到治疗的目的。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其余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心理干预可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同时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也加快,更利于肿瘤患者术后恢复和预防肿瘤复发。

【参考文献】

[1]袁凯涛,石汉平.免疫营养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5):394-396.

[2]刁红亮,佟箫兵,吴鹏,等.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免疫功能和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9):156-157.

[3]韩芳,李晓迪,宗轶,等.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2):80-82.

[4]陶海娃,陈松芳,林小容,等.心理护理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8):610-613.

[5]王嘉,曲秀娟,张敬东,等.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4):289-292.

[6]金丽,王新颖,彭南海.早期肠内营养对手术后促进患者康复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军普通外科学术会议暨外科新理念论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