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是构建温病学的基本范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卫气营血是构建温病学的基本范畴

曹晶1窦莉2

(1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江苏南京210029)

(2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温病学主要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治、预防的临床学科。中国温病学有其独特的概念范畴,并具备严谨的逻辑体系,其中温病学构建时卫气营血尤为关键,故本次对卫气营血是构建温病学的基本范畴作探讨。

【关键词】温病学;卫气营血;范畴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8-0338-01

古人的温病学构建体系最基本核心范畴为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其强调温病辨证学、治疗预防学,但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其基本范畴时,则温病学脱离了本质特色,所构建内容缺乏特色与针对性[1]。本文就卫气营血为构建温病学基本范畴作分析,以期对临床实践中温病学构建提供参考。

1.卫气营血基本范畴概述

《黄帝内经》中先对卫气营血作描述,提示“卫”为水谷悍气,呈气慓疾滑利状况,致其不可入脉而发病于皮肤、分肉,并对肓膜造成熏而散于胸腹处。《灵柩?本藏篇》中指出“卫气”以温分肉,并充斥于皮肤上,可见患者肥腠理、司关合,提示“卫”为人体内水谷化生物质,其运行在脉外以及分肉、肓膜与胸腹,起着保卫与捍卫的功能,此处充分体现了“卫”字意义[2];《灵柩?决气篇》中指出上焦开发而宣五谷味,致使其熏皮肤、充斥全身,并起着润泽毛发各项,如果雾露之灌溉,则为“气”,提示“气”亦与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等方面情况相关,其反映着人体内脏腑组织器官相关生理功能的活动,循环运行于人体全身内外,通常于人体内是起到激发以及推动、温煦、统摄与防御、气化等功能。

《黄帝内经》中将卫气营血归为“气”的范畴,提示客观物质存在及物质存在现象,据此追根寻底则可得其“气”范畴形成是基于古代哲学中“存在”的基本概念及范畴。“气”范畴亦为《黄帝内经》中医理论构建基本范畴,其强调以“气”范畴解释自然以及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现象。经上述分析可得:《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第一卫气营血为“气”的范畴,是与其范畴之内的概念,提示物质;第二卫气营血四者存在属性与存在位置不同的情况,提示卫气为“阳”,体现于表、浅、外,营血为阴时则体现于里、深、内;第三卫气营血则强调物质存在现象,提示四者均有其所属,并存在互相协调的关系,反映着人体生理功能、生命活动的共同维持[3]。

2.卫气营血基本范畴发展

历史中医家对外感病的认识均受到《黄帝内经》中描述的卫气营血范畴,外感病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医家们得出外邪侵体是由外围至脏腑气血中,此时医家们基于《黄帝内经》中卫气营血为物质、部位的含义,提出了病理定位以及辨证施治内涵。《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中提示风中於卫、呼气不入,热过於荣、吸而不出等情况与人体卫、荣、血等部位表现及病理均是不同,此时可见肺痈病理已经发生了变化与病机传变,提示了卫气营血范畴内辨证含义的存在。《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提出了新观点,强调六气均为火花,故此给出了诸多表里双解方剂;之后《卫生宝鉴》中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焦与气分、血分不同给药方式,此时提示卫气营血范畴下温病具有了治疗意义[4]。发展至明代时,《温疫论》中指出疫邪留在气分解以战汗,留在血分中则解以发斑,对疫邪气分、血分特点与治疗原则作了阐述,此时《黄帝内经》中卫气营血范畴被充分延伸与变革,为温病学卫气营血范畴形成不可缺少的基础。

3.卫气营血范畴下温病学构建

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此时医家对前人的各方面温病理论及经验作了全面分析,取其精华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诸多著述。医家对温病学的认识随之时代的变迁逐渐加深,其相关理论亦不断改革与完善,治疗方案的论述亦逐渐增多并丰富。叶天士《温热论》的创立为现代温病学说主要辨证纲领,此时温病学已是独立的学科。

《温热论》中首篇便提出温邪上受先侵犯肺部,并逆转至心包;人体内肺部主气,属于“卫”,心则主血,属于“营”,其营卫气血辨证时虽可见与伤寒相同,但治疗方案则是差异很大。此时温邪与肺部、卫、心-营血等方面情况已经联系起来,提示卫气营血范畴中可得温病病因,并能够反映出其邪气侵体途径以及涉及的脏腑,对其病机传变、辩证方法等内涵亦作了阐述。由“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与“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等描述可得,治疗时需凉血散血,通常可选择生地、丹参以及阿胶与赤芍等类中草药。之后的《临证指南医案》汲取了前人的众多思想,并依据自身经验、体会编成了《温病条辨》,使得叶氏理论中温病学说得以继承、发扬;再经过《外感温病篇》、《温热经纬》等众多医家的不同角度论述与补充,温病卫气营血范畴得以确立[5]。

4.结语

祖国医学中温病学源自战国时期的《内经》,发展至秦汉晋唐时期时其皆属伤寒范围,经过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脱离伤寒藩篱,明清时期才总结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与诊治方法,可见我国中医温病学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深刻的理论思维。本文从卫气营血基本范畴概述、卫气营血基本范畴发展、卫气营血范畴下温病学构建等方面作了探讨,以期为临床上温病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肖毅.清代考据学对温病学形成发展研究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2]张履忠.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在兽医临床上的运用[J].中国兽医杂志,2017,53(03):59-61.

[3]屠燕捷,方肇勤,郭永洁,杨爱东.叶天士生平及其温病学术理论研究30年回溯[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03):356-360+365.

[4]黄丹卉.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5]李斌,孙月.刍议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之形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08):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