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

胡芳

胡芳(疆巴州人民医院门诊部新疆巴州841000)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4-0294-02

【摘要】静脉注射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静脉给药是临床给药的主要方法之一,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至关重要,它不仅保证了治疗药物的及时有效应用,而且还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二十年,对静脉注射的成功穿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门诊静脉输液穿刺

静脉穿刺是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技术,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低,对延长静脉使用时间,保证及时用药,促进患者康复起着重要作用,根据笔直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要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1.1集中注意力,增强自信,谨慎,仔细选择血管。

1.2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身心放松,消除紧张恐慌心理,对注意力特别集中,高度紧张恐惧或痛觉特别敏感的患者,可转移视线,迅速进针,避免躲避动作影响穿刺成功率。

2掌握患者的血管特点

2.1青年充盈性多见于成年男性病情较轻者,其特点是:血管爆露较好,弹性强,粗大而固定,容易穿刺。

2.2老年血压动脉硬化型多见于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患者,其特点是:血管明显可见,但血管硬化,活动性大,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血管壁脆弱,弹性差,针头不易刺入血管。

2.3肥胖型多见于成年肥胖女性及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其特点是:皮下脂肪厚,血管深,暴露不明显,甚至看不到,但扎止血带后能摸到血管,其弹性感强。

2.4末梢循环不良型多见于末梢循环不良,长期营养不良,脱水,休克及冬季输液的患者。其特点是:血容量少,患者血管痉挛,细小,虽然能看到血管但没有弹性,充盈不足,不易穿刺。

2.5浮肿型多见于营养不良、心功能不全及肾病等。其特点:血管看不清,摸不到,皮下水肿,血管渗透性强。

2.6长期应用型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特点是:血管弹性差,脆弱,细小,常用部位血管暴露不明显。

3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

由于血管分布、走行存在个体差异,应根据静脉血管的充盈度,血管轮廓灯决定穿刺的深浅、进针的角度、力度及部位。

3.1青年充盈型血管操作时瞩患者握拳,术者轻拉皮肤使血管保持充盈状态,在血管上方与与皮肤呈30度直刺,速度要快,有回血后迅速将针头放平,沿血管送入少许,又落空感。

3.2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型血管此类血管表浅、管径小、管壁薄、且血管充盈不明显,进针角度要小,角度<20度,穿刺成功后,轻、慢松止血带,严防用力过猛、过快致针戳穿管壁或部分脱出血管壁,造成穿刺失败;对易滑动的血管,应绷紧穿刺点下方1~2mm处,从血管上方直接刺入;对血管硬化者,针头呈30度进入皮肤后,用针头将血管绷紧,针尖迅速刺向血管,有回血后进针少许固定,避免了穿刺发生的滑动,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感。

3.3肥胖型血管应先扎止血带,用手触摸血管弹性,决定穿刺进针部位,进针深度及力度可适当增大,角度不少于30度,穿透血管壁阻力消失后立即放低针柄,平行进入少许,如穿刺不成功,可消毒手指(左手食指)在皮肤表面边触摸弹性走向,边诱导进针。

3.4末端循环不良型学工可瞩患者甩手,轻轻拍打或用热温水泡,热水袋局部热敷,待血管循环改善,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后,再扎止血带,扎止血带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左手食指按压穿刺血管实之充盈,看清血管走向,选择进针点,常规消毒皮肤及左手食指,左手食指按压穿刺点上方1~3mm后松手,绷紧穿刺点下方皮肤,右手持针于血液流动冲击管腔使其充盈时进针,角度<15度,有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进1~2mm,因患者末梢循环不良,进针入血管后往往回血慢,因此进针速度也要适当减慢,以便随时观察回血情况。还可以空针抽吸,有回血,经脉无肿胀,则表明穿刺成功。

3.5浮肿型血管穿刺时可用手在穿刺皮肤表面挤压,将局部水分暂时挤压到周围,尽量使血管充分暴露,然后进行消毒穿刺,穿刺成功后针应继续进入血管少许,以防渗漏。

3.6长期应用性血管此类患者需长期静脉给药或提供给营养物质,必须合理应用血管,自上而下,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穿刺失败。如前臂、肘部、踝部、小腿、手背足背等较大血管不易找到或破坏,可选手指、足大拇指背侧、大腿、腹部等表浅血管,虽短而弯曲,但弹性好,管壁薄,表浅,进针力度、深度要小,针头与皮肤呈20度角[1],有回血后即停止进针,以免穿透血管壁。小心妥善固定针头,勤巡视观察。

4小结

要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首先应树立自信心,仔细选择血管,分析血管条件,掌握血管特点,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甘兰君.护理学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