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初四川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2017年7月初四川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李旬

大竹县气象局四川达州635100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暴雨实况及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诊断、雷达特征等角度针对2017年7月5日发生在四川省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高纬度地区维持两脊一槽的环流形势,高原槽及北方冷空气东移南下的影响,再加上充沛水汽条件的影响,导致四川大部分地区发生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发生过程中四川上空位于水汽饱和状态,空气湿度比较大,湿层深厚,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到四川上空,为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四川省上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引发了较为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此时四川位于高能区域,Θse值比较高,为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条件。南部暖湿气流逐渐北抬及局部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四川省大暴雨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四川省;暴雨;天气形势;物理量

引言

四川省地处中国的西南腹地,位于东经97°21'~108°33'、北纬26°03'~34°19'之间,其东部连接重庆市,南部临近云南、贵州等地,西部毗邻西藏,北部靠近陕西、甘肃。四川省位于第一级青藏高原与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势高低悬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四川省受到蒙古冷空气、海陆季风交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该省气候类型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整体表现出气候垂直变化大、降水集中、日照充足、春旱、夏热、秋雨、冬长等特点。受到气候条件、地形地势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四川省暴雨、洪涝、干旱、低温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且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对当地民众遭受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甚至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本文针对2017年7月5日发生在四川省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今后此类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1暴雨实况及影响

自2017年7月4日四川突发降雨天气过程,强降雨一直持续到7月7日。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东南部出现大到暴雨,四川盆地中东部地区出现大暴雨。截止6日早上,全省有44个县的降水量在50mm以上,另外有22个县的降水量在100mm以上。5—7日四川盆地累计降雨量在50—90mm之间,西部地区累计降水量达到150—300mm。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7月7日11时,本次强降雨导致四川省11个市州37个县(市、区)一共49.42万人受灾,全省0.95万人因灾得到转移,有0.08万间房屋倒塌,2座水库及30处堤防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另外还有32.35千公顷农作物因此受灾,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6.36亿元,其中由于水利设施损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19亿元。

2天气系统分析

7月4日20时500hpa位置处副热带高压系统呈现出西进北抬的变化趋势,此时高纬度地区维持两脊一槽的环流形势,在贝湖西部到新疆东部地区存在有一低槽区,低值中心出现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区,其西部存在有西南风与西北风切变,四川省位于偏南气流的控制区域内。700hpa位置处受到西南暖湿气流的控制,导致风速辐合比较明显。在5日08时南支气流逐渐加强为低空急流,在甘肃省的南部地区存在有低空切变,导致水汽辐合区域偏西。850hpa位置处受到东南风的影响,导致在四川省西部地区受到地形作用的影响引发强迫抬升,使低空的水汽辐合有所加强。

3物理量诊断

3.1水汽条件

就T-Td资料而言,7月4日20时四川省850hpa上位于8℃线周围,5日08时位于4℃以下,表明低层大气已经处于完全饱和状态。700hpa位置处四川省的比湿较大,在5日02时比湿达到最大值。就水汽通量散度而言,700hpa位置区域的水汽通量散度表现为负值,到5日08时水汽通量散度为-33g/(cm2·s·hpa),达到最大值。源源不断的水汽来源补充了由于降水释放的空气水汽含量。与水汽通量散度相结合能够看出二者基本保持一致,为降水天气过程的发生、持续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使降水天气过程得以维持。

3.2动力条件

7月5日02时700hpa涡度场(图略)上能够看出,在降雨发生时间段内,辐合中心出现在低层区域,在400hpa位置周围高空表现为辐散区,并在150hpa位置周围出现辐散中心,四川省正位于强辐散区域内,低层引发较为强烈的抽吸作用。此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条件为对流上升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从垂直速度垂直空间剖面图上(图略)能够看出,7月4日08时至5日14时,四川500hpa位置处表现出上升运动,之后700hpa整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垂直上升运动,其最大速度在-11Pa/s以上,而且其垂直上升运动的高度也比较高,此时上升运动较为强烈且持续较长时间,为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3.3不稳定能量

7月4日20时四川省位于高能区域,Θse值比较高,其积聚的不稳定能量比较高,四川高空大气整层都位于不稳定状态,而且具有深厚的湿层条件,部分地区高空还存在有干冷平流,对雷暴天气过程的发生极为有利。由低空至高空的垂直风切变逐渐增大,对对流抬升运动较为有利,同时也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与发展积蓄了大量的能量条件。

4卫星云图特征及雷达特征分析

2017年7月5日四川省发生的暴雨天气过程是由锋面云系引起的,7月4日下午锋面移动到四川省境内引发此次降水天气,20时四川被云系覆盖进而形成一个比较密实的云团,导致大范围降水天气开始出现。对7月5日08时和20时的云图(图略)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在强盛西南气流及高原扰动的影响下,水汽得到源源不断地补充同时还有云团填充并往东北方向移动,为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四川省云温较低且梯度大,是生成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区域。5日08时到20时四川省的云系北抬并逐渐发展,此时正好对应了暴雨密集时间段。

在整个降水过程中雷达回波主要表现为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其结构多为絮状而且其回波梯度较为明显。4日晚在四川省出现有强回波,而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局地强对流天气特征。到5日04时左右,南部暖湿气流逐渐向北抬升输送,持续对水汽条件进行补充,使降水天气过程得以维持。

5结语

2017年7月5日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发生暴雨天气过程,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2017年7月5日四川省的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高纬度地区维持两脊一槽的环流形势,高原槽及北方冷空气东移南下的影响,再加上充沛水汽条件的影响,导致四川大部分地区发生暴雨天气过程。

(2)四川上空位于水汽饱和状态,空气湿度比较大,湿层深厚,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到四川上空,为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四川省上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引发了较为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此时四川位于高能区域,Θse值比较高,为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条件。

(3)南部暖湿气流逐渐北抬及局部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四川省大暴雨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锦波,魏邦贤,王贤.2017年7月4—6日陇南市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08):191,194.

[2]罗希.四川省2014年8月11日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1):56.

作者简介:李旬(1990-),女,汉族,四川大竹县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综合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