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新研究

高翔周生敏李洁

高翔周生敏李洁(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手术室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术后出血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80例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Ⅰ组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Ⅱ组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及宫腔填塞纱布。从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及治疗效果等方面对比两组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Ⅰ组病例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均低于Ⅱ组﹙P﹤0.05﹚,两组患者无1例因血液循环不良或再出血而再次手术或子宫切除,无并发症发生,子宫复旧、月经复潮时间无异常。结论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具有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及安全易行等诸多优点,早应用可避免失血性休克、DIC、感染的发生,并能保留生育功能,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行之有效的外科止血方法。

【关键词】剖宫产产后出血背带式缝合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038-02

近几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也较常见,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原因的第一位[1]。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对降低产妇死亡率极为关键。近年来,我院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产科于2008年10月~2012年12月共有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80例,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40例。两组在年龄、孕周及孕产次上无明显差异。所有病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无子宫、附件合并症,新生儿出生体重2700~4900ɡ,剖宫产指征包括重度子痫前期、双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剖宫产史、前置胎盘、产程延长或停滞,两组剖宫产指征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Ⅰ组[2]:将子宫提出腹腔后,清除宫腔积血,用1号可吸收线,从子宫下段切口的左侧中外1/3交界处的切缘下方2㎝处进针,穿过子宫肌层从切口上缘对应部位出针,依次穿浆肌层,不穿过蜕膜层,横行褥式缝合2~3针至宫底,于宫底部再次垂直褥式缝合1针﹙距宫角3㎝﹚,出针后将缝线绕过宫底达子宫后壁,子宫体中部与前壁同法缝合子宫后壁2~3针,出针于子宫下段切口水平进宫腔,水平出针至右侧后壁,同法进行右半部后壁向前壁缝合,但缝合方向相反。最后于切口右侧中外1/3交界处的切缘下方2㎝处出针,在助手再次挤压子宫的同时,缓慢拉紧缝线的两端后打结5次,血止后缝合子宫切口。观察10~20min,确认子宫色泽转为红润,收缩变硬,阴道流血渐止,生命体征平稳,方可关腹。Ⅱ组:采用按摩子宫,热盐水纱布垫压迫出血部位,宫体﹑静脉应用缩宫素及止血药物,出血部位8字缝合,按传统术式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及宫腔填塞纱垫。

1.3疗效判断

有效:阴道流血量≤50ml/h,子宫收缩良好,质硬,出血逐渐减少或停止,生命体征平稳,尿量正常;无效:阴道流血量>50ml/h,子宫收缩不良或顽固性子宫收缩乏力,质软,出血不能控制,生命体征恶化,尿量<30ml/h或无尿。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Ⅰ组病例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均低于Ⅱ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比较(n﹦40,x-±s)

与Ⅱ组比较,P<0.05

Ⅰ组无1例因血液循环不良或术后再出血而行剖腹探查或行子宫切除;Ⅱ组有4例行子宫动脉结扎加宫腔填纱无效,而再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3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10.83﹪[3]。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一般的处理办法有按摩子宫、药物治疗﹙缩宫素、前列腺素等﹚、宫腔填塞、子宫动脉结扎、髂内动脉结扎等。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与其它止血方法比较,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止血迅速可靠、损伤小、恢复快、副反应小及保留子宫等优点。临床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应用越早,止血效果越好。在遇到有产后大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巨大儿、产程异常等,发现术中有出血倾向,表现为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乏力,应用缩宫素的同时,可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此术式如背带样将子宫捆住,使交织于子宫壁间的血管被有效挤压,血窦被动关闭而止血。这样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对于基层医院易出现缺乏血源﹑髂血管结扎不能准确到位的情况,确为一种实用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麋若然,实用妇产科手术技巧[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7-309.

[2]孟金凤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观察亚太传统医药2009,5﹙3﹚.

[3]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