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急性阑尾炎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朱爽

哈尔滨市香坊区幸福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出现细菌感染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4年9月间245例急性阑尾炎术后出现细菌感染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发生感染的原因。结果:通过研究发现BMI指数、年龄、阑尾病理、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对患者阑尾炎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影响较大。结论:手术医生在进行急性阑尾炎手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缩短手术所需时间,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重点监护高危人群,尽量降低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率。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细菌感染;临床分析

阑尾炎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细菌感染,发生率在2.8%-20.0%,阑尾穿孔的几率高达78%。急性阑尾炎在普外科中较为常见,最直接的方法为手术切除。积极预防术后感染,降低患者的负担是临床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绝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而切口感染是阑尾炎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将会造成患者的极大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急性阑尾炎后切口感染率、合理处理感染切口是普外科医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选择2013年4月———2014年9月间急性阑尾炎术后出现细菌感染的患者245例,其中男150例,女95例,年龄8~72岁,平均37.6岁。发病至手术时间4~72h,平均29h。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26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8例,穿孔性阑尾炎21例。

1.2方法

急性阑尾炎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各种因素相互关联,需要明确诊断,尽早手术。在行阑尾切除术时,应注意术前术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无菌操作观念、注意保护切口,掌握切口缝合技巧,合理引流,这样可有效降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切口细菌感染诊断标准术后切口出现红、肿、压痛、局部皮温上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早期出现硬节伴有脓性渗出物需拆线引流,在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穿刺有脓液或破溃流脓。拆线后切口裂开流脓,反复出现小脓点并有线头溢出。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急性阑尾炎术后出现切口感染4例,切口细菌感染率为1.63%,其他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细菌感染及其它并发症,切口均为I期愈合。住院时间4~12d,平均6.8d。

3.讨论

3.1预防急性阑尾炎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术前1h内开始静滴有效抗生素,以缓解炎症反应以利于手术。一般选择以压痛点最明显处为中心的麦氏切口,对于异位阑尾炎或并发有腹膜炎导致术前无法确诊的病例应做右下腹腹直肌探查切口。术中常规保护皮肤切口,一般以干纱布覆盖切口保护,切开腹膜前将切口腹膜化,利用抗菌能力强的腹膜掩盖切口,避免发炎的阑尾与腹壁切口接触而造成污染。阑尾应认真保护、隔离,防止继续污染腹腔及切口,常规切除阑尾,阑尾残端留0.3~0.5cm,消毒残端后做荷包后包埋。关腹前用湿纱布反复吸引或者用干纱布蘸干腹腔脓液,对于大量的积脓在吸净脓液后用含有0.5%甲硝唑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对于冲洗的患者一般要在右结肠旁沟和盆腔内放置引流管以确保腹腔内无残留脓液。关腹时采用腹膜层间断外翻褥式缝合,用稀碘伏浸泡切口3min后,干纱布吸干,不放置腹腔引流,更换手套和手术器械,间断缝合腹膜层,逐层严密缝合肌层和皮下组织层。术后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加甲硝唑静脉滴注,必要时根据其药敏试验结果及时更换敏感抗生素。

3.2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⑴术前术中合理使用抗生素。要早期、足量、联合使用抗生素,这是预防切口感染重要的一环。由于引起阑尾术后切口感染的细菌主要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为主,因此,在术前及术中应使用针对这些敏感菌的抗生素,使血药浓度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高峰,一旦术中创面的出血、渗血内含有大量的抗生素,所形成的凝血块、血栓及血肿就不再是细菌的繁殖地,从而有效预防切口感染。⑵加强菌操作观念,注意保护切口。手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将手伸入腹腔以寻找阑尾,污染后的器械及手套要及时更换,避免人为污染切口;在处理化脓性阑尾炎时,手套、器械一旦污染,应及时更换;关腹时更换无菌手套,并用大量生理盐水加甲硝唑冲洗切口,起到明显稀释及减少细菌数量的作用,同时注意洗净切口内积液,彻底止血。掌握切口缝合技巧。术毕采用腹膜层间断外翻褥式缝合,以保持腹膜切口内面光滑,防止肠管腹壁发生粘连;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后应注意清除残留渗出物,完全消除死腔及对合撕裂的肌肉,以利于愈合;最后行皮肤连同皮下组织一层缝合且不留线结异物,这也是减少切口感染的措施之一。⑷引流管的放置。一般情况下,不主张术后切口引流,因为引流片相当于切口异物,容易滋生细菌而增加切口感染的可能性。若阑尾发生坏疽穿孔并且腹腔脓液较多时,可在行腹腔冲洗后留置引流管,但应注意引流管的放置,常规术后24~48h拔除。

3.3正确处理切口细菌感染

切口细菌感染一旦发生,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阑尾炎切除术后要多观察、勤换药。若感染切口的位置表浅未形成脓肿,可用碘伏消毒切口周围皮肤,用碘伏棉球尽可能擦尽脓性渗出液,同时清除视野内缝线,并用酒精纱布湿敷切口。若切口感染及污染较重并有渗液或脓液时,应及时拆开缝线,留置引流管,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并根据药敏试验更换敏感抗生素,使切口能尽快愈合。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全身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应加强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加快切口愈合。

只有通过上述方法才能够减少切口细菌感染的发生,缩短患者的诊疗时间,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刘明勋.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性因素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05)

[2]卢晓荣.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06)

[3]王均,朱秀玲,王立新,王海平,苏静.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