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学课程改革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3

《中药学》教学课程改革初探

胡运春

胡运春(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四川泸州646000)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107-02

【摘要】目的为了培养即熟悉传统中药理论有掌握现代科学知识,能够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传统中药,符合中药现代化要求的中药学高级专业人才,改革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法明确《中药学》的地位,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突出专业特点,衔接相关知识。结果与结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技能的教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是《中药学》教学与时俱进的要求。

【关键词】中药学改革教学体系专业特点知识衔接

Ontheteachingcurriculumreformin"scienceofChinesemateriamedica"

Huyun-chun

(PharmacyDepartmentinAffiliatedHospitalofLuzhouMedicalCollege,

Luzhou,Sichuan646000)

【Abstract】objective:Inordertotrainthatisfamiliar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orywithmodernscientificknowledge,Tostudy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th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Inaccordancewith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modernizationrequirementsofseniorprofessionaltalents,Thereformofthecurriculumsystem,Reformtheteachingmethod,Thecultivationof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Methods:Clear"scienceofChinesemateriamedica"position,Thereformofteachingcontent,Thereformofteachingmethods,Prominentprofessionalfeatures,Otherrelatedknowledge.ResultsandConclusion:Thereformoftraditionalteachingmode,Strengthenthepracticalskillsofteaching,Inordertoadapttothe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andthedemandfortalents,Teachingisadvancingwiththetimestherequirementsof"scienceofChinesemateriamedica".

【Keywords】scienceofChinesemateriamedica.reformTeachingsystem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Thelinkageofknowledge

《中药学》涉及的药物非常多,内容繁杂,所以,对于学生而言,《中药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主要是靠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应付考试。为了全面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结合中药学自身学科特点,在更好地传承《中药学》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与相关现代学科研究进展、相关学科内容相结合,进行《中药学》教学内容合理构建的改革势在必行。

1明确《中药学》课程在中医学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中药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本学科成绩,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和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学好《中药学》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学习《方剂学》及内、外、妇、儿、骨伤、眼等临床各科,对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工作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适当更新教学内容

《中药学》教学应遵循“突出重点、避免重复、注意衔接”的原则,以“性能-功效-主治”为主线,其他相关内容围绕其展开,突出学科特点,这也符合《中药学教学大纲》“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的要求。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解释难点,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必面面俱到,切忌泛泛而谈。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要把握教学内容,精简教学内容。

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临床常用药。如清热凉血药,能清热凉血,治疗营血分热证。这一功用涉及本节的所有药物,可在概述中详加交待,并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讲深讲透。而对具体药物的讲解,应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如生地黄清热凉血之力胜,多用于热病出血、消渴、真阴亏耗之虚证;玄参苦咸降泄、泻火解毒之力强,且能软坚散结,多用于热毒发斑、咽痛喉痹、瘰疬结核等;牡丹皮长于凉血退蒸、活血散瘀,用于血分实热、虚热骨蒸及血滞经闭、跌打损伤;水牛角主清血分实热,以解毒为优,宜用于热病高热不退、血热毒盛者。如此组织教学,既避免了内容的大量重复,又体现了《中药学》教学的特色。

在每一章节内容讲授过程中,通过比较功效相近药味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重点内容。根据药物的特点,归纳总结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明确其共性,区别其个性。多采用列表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对繁多的药物进行梳理,抓住药物特点,通过分类总结,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当学习到相关章节时,进行章节之间的比较,将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既复习了前章节的内容,又便于本章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讲授利水渗湿药时,复习湿邪致病的特点及清热燥湿药、峻下逐水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功效主治的不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为今后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3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3.1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听讲、做笔记,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记忆型”或“再现型”人才,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中药学》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自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能力为主”的方针,课前让学生预习,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结合重点难点内容讲授。由于准备充分,在课堂上学生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使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记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教师指定阅读参考书内容,指出学习要点,结合基础理论启发式地提出问题,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等章节内容,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讨论,激发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按照严密的思维逻辑,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3.2开设实践教学环节

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药学》课程也不例外。而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客观性、综合性和科研性的特点,有课堂理论课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挂图、饮片标本、多媒体课件、实验课等,把《中药学》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通过直观形象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在《中药学》教学中增加中药饮片的内容,安排饮片见习课,要求掌握辨认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及100味常用中药饮片,以改变以往学习中药而不认识中药饮片的不足。实验课上要求学生通过眼观中药标本的形与色,口、鼻、手感知其气味与质地,并记录整理自己亲身感知的中药性状特征,再与理论课中学到的中药的性味功用加以联系,总结出由性状推知功用的一些基本规律。如感知解表药,同学们会发现它们多味辛而气芳香,教师及时提示辛味药多以挥发油为物质基础,大家很快就能领会其功能发汗解表、煎煮时宜后下快煎以防损失功效的道理。在实验中让同学们体会“质轻而疏者多能升浮疏散、质重而密者多能沉降内收”、“种仁能润肠而通便”、“核能散结”、“藤能通络”等形态与功用的联系……。通过亲身感知形态、联想功用,将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以促进记忆,同学们感到能“看得到,摸得着、记得牢”,达到了较好的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及创新能力,还开展了《中药学》实验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把书本知识与教学实验结合起来。如“煎煮时间长短对生附子毒性的影响”、“人参的耐缺氧作用实验”等,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观察、准确记录,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使学生懂得中药知识不仅是经验的积累,而且有实验基础,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认识中医药学的内涵。

3.3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中药学》课件将药物的原生态图片、中药材图片、饮片图像等内容,运用多媒体来进行展示,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间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4突出专业特点

在突出中药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专业特点。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对《中药学》教学要求是不一致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上也应有所区别。

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中医师,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以临床诊疗工作为主。应用中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所以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药的基本内容,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中药学》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如何将常用中药较为恰当地用于临床,治疗疾病。

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级中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而不在医。这类专业可参照临床类专业,并结合各自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上作适当调整。如《中药学》教材总论中产地与采集、炮制以及各论中每味药的来源、炮制特点等内容,将在其他专业课中系统学习,故可不讲或少讲,做到学有专长,教有侧重,不能以同一模式来培养不同需求的人才。

5衔接相关知识

中药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学科,与许多中医基础类课程及临床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学的讲授应把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为学生初步建立中医药知识结构奠定基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突出学科的独立性,又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衔接好中医基础类与临床类课程之间的内容。在讲述药物功效时,多联系所学的中医知识阐述;在讲授主治病证时,应结合临床各课程内容加以分析,但要突出功效与临床应用的相对应关系。如车前子有渗湿止泻的功效,通过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主治泄泻,但以小便不利引起的水泻为主;若用于脾虚湿盛泄泻、暑湿泄泻,则应分别配伍其他药物应用。

6结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获得新知识、总结新经验、发展新理论的思维方法,是对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所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技能的教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是《中药学》教学与时俱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宇昊,王平凡,王秀娟,刘仁慧.《中药学》教学实践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12(12):84-85.

[2]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3]卢萍,朱鑫,王宪龄,冯卫生.中药学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1,10(28):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