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与控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与控制分析

刘海军

刘海军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2400)

【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与预防控制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6月以来收治的4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经经治疗治愈24例,好转13例,死亡3例。结论:病人应住院治疗,病室应有防蚊、降温设备,应密切观察病情,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047-02

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本病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但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不同,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在7~8月,而东北地区则在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对2013年1月~2014年6月以来收治的4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40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6月以来收治的4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16岁,平均7岁,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为确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8℃~40.5℃,有意识障碍28例,出现偏瘫12例,抽搐15例,嗜睡18例,昏迷6例,呕吐16例,颈项强直18例。

1.2方法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水分,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补足量液体,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儿每日50~80ml/kg,但输液不宜多,以防脑水肿,加重病情。对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饲。高温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肛温)之间,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一般可肌注安乃近,成人0.5g,每4~6小时1次,幼儿可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应对发生惊厥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①因脑水肿所致者,应以脱水药物治疗为主,镇静解痉为辅。可用20%甘露醇(1~1.5g/kg),在20~30分钟内静脉滴完,必要时4~6小时重复使用,同时要合用呋噻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以防止应用脱水剂后的反跳。②因昏迷、呼吸道分泌物堵塞、通气不足、换气困难致脑细胞缺氧者,则应吸痰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并加压呼吸。③因高温所致者,应以降温为主。④因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则应给予大量镇静止痉剂、亚冬眠疗法及新针疗法,常用的镇静剂如安定、水合氯醛、苯巴比妥钠、阿米妥钠等。呼吸衰竭为本病的主要致死原因。由于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各不相同,应具体分析,进行综合抢救措施。深昏迷病人喉部痰鸣音均多而影响呼吸时,可经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采用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脑水肿、脑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给予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惊厥发生的屏气,可按惊厥处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脑麻痹而自主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浅弱者,可合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利他林、回苏林等(可交替使用)。具体措施如下:

1.3结果40例患经经治疗治愈24例,好转13例,死亡3例。

2.疾病预防

乙脑预防采取综合措施中,关键是抓好灭蚊和防蚊与疫苗预防接种。

2.1控制和管理传染源①隔离病人病人和疑似病人均应隔离治疗,隔离应着重防蚊、灭蚊措施。一般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以接触者不检疫。②管理动物加强家畜、家禽的管理,重点应管理好幼年动物和来自非流行区的动物。特别是猪。搞好牲畜喂养场所的环境卫生,消灭蚊虫的孳生地,喷洒药物灭蚊。流行季节前,先给猪进行疫苗接种,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2.2灭蚊与防蚊为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根据“灭早、灭小、灭了”的原则,应消灭控制蚊虫孳生地,同时在冬季和早春季消灭越冬蚊或蚊卵,在天气转暧时消灭早期幼虫;夏季以消灭成蚊为主,同时应注意消灭幼虫。应当广泛发动群众,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拍打、粘捕、烟熏等多种方法,大量捕杀幼虫和成虫。药物灭蚊可用马拉硫磷、敌百虫、敌敌畏及中草药剂如除虫菊、苦艾、百部等。防蚊可用蚊帐,蚊香与驱避剂等。

2.3预防接种目前我国使用地鼠肾组织灭活疫苗,比较安全,效果亦好,人群保护率可达60%~90%,一般接种2次,间隔7~10日;第2年加强注射1次。接种对象为10岁以下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但高危的成人也应考虑。接种时应注意:①不能与伤寒三联疫苗同时注射;②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有人报道乙脑疫苗注射后(约2周后)出现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经口服强的松龙(2mg/(kg·d)迅速恢复。疫苗的免疫力一在第2次注射2~3周开始,维持4~6个月,因此疫苗接种须在流行前1个月完成。

3.讨论

本病病原体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第1亚群。呈球形,直径20~40nm,为单股RNA病毒,外有类脂囊膜,表面有血凝素,能凝集鸡红细胞,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对温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鼠脑组织内传代,亦能在鸡胚、猴肾细胞、鸡胚细胞和Hela等细胞内生长。其抗原性较稳定。为家畜家禽,主要是猪(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节几乎100%的受到感染),其次为马、牛、羊、狗、鸡、鸭等。其中以未过夏天的幼猪最为重要。动物受染后可有3~5天的病毒血症,致使蚊虫受染传播。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前2~4周,先在家禽中流行,病人在潜伏期末及发病初有短暂的病毒血症,因病毒量少、持续时间短,故其流行病学意义不大。蚊类是主要传播媒介,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其中以三带喙库蚊最重要。蚊体内病毒能经卵传代越冬,可成为病毒长期储存宿主。人类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人发病相对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较女性多。约在病后l周可出现中和抗体,具有抗病能力,并可持续存在4年或更久,故二次发病者罕见。

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和治疗。由于主要的传染源是家畜,尤其是未经过流行季节的幼猪,近年来应用疫苗免疫幼猪,以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从而控制人群中乙脑流行。防蚊和灭蚊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针对库蚊的措施。进行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病死率在10%左右,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大多可恢复,暴发型和脑干型患者的病死率较高,多于极期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5-69.

[2]陈均亚.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观察及救治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14):72-73.

[3]王晓军,张彦平,张荣珍,陈圆生,梁晓峰中国1998-200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趋势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4.(4):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