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制下的高校班级导师制的改革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3

新机制下的高校班级导师制的改革与实践

唐华

TheReformandPracticeofClassTutorialSystem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dertheNewMechanism

唐华TANGHua曰李志宏LIZhi-hong曰单丽梅SHANLi-mei(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德阳618000)(SichuanEngineeringTechnicalCollege,Deyang618000,China)

摘要院高校现行班级导师制作为辅导员制的有益补充和加强,推行以来凸显出特征性和障碍性矛盾。在不打破班级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双轨运行模式条件下,通过调整现行班级导师制运行机制,实行真正意义的党委统一领导和班级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并加强班级导师激励和考评制度。实践中注重提高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运作效能、提高班级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两支队伍能力和水平良性发展,使班级导师制在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Abstract:Thecurrentclasstutorialsystemasausefulsupplementandstrengtheningofcounselorsystem,sincecarryingouthighlightsthecharacteristicandtheobstacle.Withoutbreakingtheconditionofdualoperatingmodeofclasstutorialsystemandcounselorsystem,byadjustingtheoperationmechanismofcurrentclasstutorialsystem,itcarriesouttheunifiedleadershipofpartycommitteesandtheclassteacherfirstresponsibilitysysteminrealmeaning,andstrengthenstheclassteacherincentiveandevaluationsystem.Inpractice,wepayattentiontoincreasetheefficiencyofthetutorialsystemunderthenewmechanismofclassoperation,improvethequantityandqualityofthetutorsgroupofclassandgrade,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twoteams'abilityandlevel,maketheclasstutorialsystemplayamoreimportantroleintalentscultivationand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ork.

关键词院高校;新机制;班级导师制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newmechanism;theclasstutorialsystem

中图分类号院G642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2-0198-030

引言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国高等教育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高校内涵建设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这是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将更加关注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改革,将更加关注质量保障评估制度建设。从04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国内许多高校做出有益尝试,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索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新模式,在此背景下,国内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纷纷建立高校班级导师制[1]。

班级导师制实施至今,从不少高校反馈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引起各高校对班级导师制的反思。我校从05年开始推行班级导师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依然凸显出许多矛盾。因此,有必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现行班级导师制进行改革与实践。

1高校现行班级导师制现状目前,各高校实施班级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模式[2]。据调查,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多数采取辅导员制和班级导师制双轨运行模式,其基本架构形式是学校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再为每个教学班配备一名班级导师,将班级导师制作为辅导员制的有益补充和加强[3]。许多高校对于班级导师的选聘和职责规定也大致相近,简言之即选聘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同时协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然而,现行班级导师制推行以来,其特征性和障碍性矛盾也凸显出来。

1.1班级导师与辅导员职责似明非明尽管各高校制度设计时均明确了二者的职责,但在操作层面上,班级导师与辅导员往往拿捏不准,使得辅导员与班级导师协调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管理的真空和空白,难以形成工作合力。而事实上,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行们都知道,许多涉及学生的具体事情是无法区分其性质的。更进一步说,一定要班级导师和辅导员精确地区分各自的职责本身就是一种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是学校管理层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现象。

1.2班级导师职责退化和弱化班级导师的职责从理想状态角度看是非常丰富的,可以具体到实施专业启蒙、指导学生制定选课计划、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设计、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4]。但是,实施过程中因为客观和主观原因,导致班级导师职责逐步退化和弱化,一些高校甚至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新生入学,班级导师作一次专业介绍;进入高年级,班级导师作一次课程介绍;毕业前夕,班级导师作一次企业介绍。这种“三次”导师所发挥的功效与学校管理层制度设计的初衷实在相去甚远。

1.3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两张皮”现象的复制和遗传辅导员一般由专职人员担任,学校学工部负责管理和监督;班级导师一般来自教学一线的专任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不少学校将班级导师队伍的管理放置于二级院系或教务处。这种辅导员制和班级导师制双轨运行模式自然就形成两颗“大脑”和两套运行“系统”的格局,是种教学与学生管理“两张皮”现象的新的表现形式。客观的说,辅导员和班级导师在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上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异,当两颗“大脑”和两套“系统”互斥或不能协调运作时,其效能是可想而知的。

除此以外,现行班级导师制还有待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班级导师制还缺乏广泛宣传和发动、学生积极主动配合与参与不足、班级导师制下的个性引导欠缺等问题也进一步迫使我们需要正视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5]。

2构建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现状,“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已经得到高校普遍认同,高校都意识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班级导师制就是高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全员育人的具体措施之一,制度设计是期望以此对良好学风的养成、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支撑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6]。以上作为现行班级导师制的制度设计理论依据是充分的,而暴露出的特征性和障碍性矛盾需要对制度的具体设计做出进一步改革和实践。

2.1新机制班级导师制的制度设计2.1.1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班级导师制这里所说的“党委统一领导”绝非宏观意义上的党委统一领导,而是指高校党委应当切实将班级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双轨制的运行和管理纳入党委的中心工作,从源头上切断教学与学生管理“两张皮”现象的繁衍。学校制定系列政策,例如学校党委行政每年定期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从学校层面打破教学与学生管理两张皮制度,不断完善班级导师制和辅导员制的顶层设计工作;明确要求二级院系每月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必须将班级导师和辅导员工作列入联席会议议题,成为班级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双轨制的有力保障和支撑;学工部受学校党委委托作为双轨制的具体实施部门,协助二级院系共同开展班级导师和辅导员的指导、监督和考评工作,形成对班级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双轨制的有效监督和反馈。

2.1.2实行班级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各个高校对于班级导师的选拔有着严格的标准,一般要求班级导师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具有中高级职称和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合理,熟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等。这种标准选聘的班级导师往往已经是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坚和骨干力量,其中不乏学校的管理部门中层干部、甚至校级领导[7]。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角度上看,不论是年轻的辅导员主动找到班级导师协助自己开展工作,还是班级导师主动找到辅导员要求协助其工作,都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尴尬情结。久而久之,造成二者职责愈发模糊、班级导师职责退化和弱化。因此从制度设计层面完全可以将班级导师作为班级全面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辅导员协助班级导师开展工作。这样不但不会导致辅导员工作的松懈,而且会因班级导师的全方面充分投入而实质性加强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3加强班级导师激励和考评制度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注定将比其他教职员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面临来自教学、科研、职称等学校方面的考核压力和家庭的压力会陡然加大,因此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班级导师激励和考评制度,否则既无法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班级导师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和矛盾冲突。这种激励和考评制度应当是客观的、公正的、人性化的,特别是当有管理干部参与班级导师工作时,高校更应该高度关注此项工作,否则产生的负面危害效应将是极其严重和久远的。

2.2新机制班级导师制的实践要点2.2.1快速反应,动态调整,逐步提高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运作效能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是对现行班级导师制的调整和改革,在推行的初始阶段,要有效处理学校管理层、导师辅导员层和学生层三个层面的关系,对暴露出的矛盾应快速反应,及时动态调整,逐步提高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运作效能;并明确底线,杜绝管理真空,不能因为制度改革将一批或一届学生作为制度改革的牺牲品。

2.2.2解放思想,广开门路,逐步提高班级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将会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人力资源投入和分配造成影响和冲击,特别是一些高校受制于编制,班级导师库建设捉襟见肘,严重影响班级导师队伍数量和质量建设。在实践中,一些高校和教育系统的离退休人员、行业企业人员却对这一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可见,高校完全可以解放思想,广开门路,坚持选聘标准,扩大和丰富班级导师的来源和渠道,逐步提高班级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2.3优势互补,互动提高,促进两只队伍良性发展高校的班级导师和辅导员的选聘条件和范围各不相同。尽管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明确班级导师是第一责任人,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要充分发挥班级导师重在“导”和辅导员重在“管”的作用[8],重视班级导师的经验和辅导员的激情相结合,使二者优势互补,组织班级导师和辅导员培训学习,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增强二者工作认识和理解,共同把握育人规律,促进班级导师和辅导员两只队伍良性发展、提高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3结束语班级导师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将为我国高校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和保障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才能使班级导师制在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越来越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院[1]李晓阳援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与转型[J].江苏高教,2009(1):68-70援[2]应跃兴,刘爱生援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9(3):87-92.[3]生奇志援高等学校班级导师制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6):59-61援[4]俞来德,傅文卿援地方院校实行班级导师制探讨[J].新余高专学报,2006,11(4):39-40.[5]杨志强,刘功成,李静宇援高校试行班级导师制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及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23(5):58-60援[6]戴建国援关于本科教育中“班级导师”作用的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18(4):88-90援[7]陈祥敏,王新爱,丁杨援独立学院班级导师制运行研究—以三亚学院为例[J].北方经贸,2010(5):120-122援[8]王鹏,冯万里,杨芳援高校本科生班级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7):54-55援基金项目院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03-123-205)。

作者简介院唐华(1974-),女,四川德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