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应用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脑梗死急性期应用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的影响研究

刘德红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湖南湘西416000

【摘要】目的:早期神经康复方法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临床治疗的效果探究。方法:参与本次实验的84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按抽签法将其分成两组,各42例。,将传统常规方法应用于参照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加行早期神经康复方法治疗。结果: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MESSS评分指标数据更低(P<0.05),BI指数、FMA评分指标均更高(P<0.05)。结论:将早期神经康复方法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临床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早期神经康复方法神经功能

脑梗死急性期发病初期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治疗,以免病情发展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该病症临床治疗复杂、治疗风险大,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同时患者的预后质量普遍较低,易致残。探寻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实验共选取84例患者,对其中部分患者应用早期神经康复方法治疗,效果较好。具体实验过程、结果数据如下文阐述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实验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共84例,均为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所有患者均被确诊。将其分成研究组(n=42)和参照组(n=42)。研究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2:20,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85岁和44岁,平均年龄为(64.5±1.5)岁。参照组男性和女性患者均为21例,年龄区间为44-87岁,平均年龄为(65.5±1.3)岁。对于本次实验两组患者均知晓、自愿签署同意书,其家属予以完全支持态度。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比较没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存在实验条件。

1.2方法

医护人员热情接待前来就诊的患者,为所有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向其及家属详细介绍医院不同科室及区域,询问患者是否需要帮助并安排其进行常规检查。

参照组患者行传统常规方法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患病情况嘱咐患者服用脑复康片和阿司匹林,前者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服药,后者每天仅服药一次即可。两种药物的具体用药剂量分别为0.8g和0.1g,均口服即可。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将血栓通和氯化钠注射液相互融合,两种药物所需剂量分别为300mg和250ml,采取静脉注射方式给药,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1]。

研究组患者在用药治疗的同时加行早期神经康复方法,具体用药方式及剂量等均与参照组患者相同。早期神经康复治疗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电针,其二是运动。在行针刺的过程中患者不同体位选取的下针穴位是不同的,医护人员帮助患者采取侧卧位,主要对其患肢上肢的手五里、合谷、曲池和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手三里等穴位下针,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再对其患肢下肢的阳陵泉、太冲、承扶、风市和足三里等穴位下针。患者治疗频率和治疗时间分别为1次/天,30min/次。除了针刺治疗以外还要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根据患者身体恢复不同时期制定不同运动项目,起初的卧床期患者多为被动接受运动,由医护人员帮助患者锻炼其患肢的踝关节、膝关节等,为其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随着身体恢复情况,医护人员可以鼓励患者接受主动运动,其中主要包括重心移动训练、坐立平衡训练等;训练后期可以由医护人员或家属监护鼓励患者独立站立或独立行走等训练,以此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提高临床效果。

1.3评分判定

首先,MESSS评分又被称为高级中枢损伤严重程度评分,该评分量表中共有7个项目指标,将不同指标分值得分累积相加,其中0-15分属于损伤轻型、16-30属于损伤中行、最后分值31-45分属于损伤重型。分值越高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病情越严重,反之越轻。

其次,BI指数又被称为Barthel指数,该量表中共10个评分指标,最高总分值为100分。将其用于判断患者的自理能力,其中重度、重度、轻度和无需依赖分值分别为≤40分、41-60分、61-90分和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自理能力越强、病症越轻,反之能力越差、病症越重。

最后,FAM评分又被称为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该量表分为上肢和下肢两部分评分,最高分值为99分,严重、明显、重度和轻度运动障碍评分区间分别为<50分、50-84分、85-95分和96-99分。分值越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好,反之越差[2]。

1.4统计学处理

参与本次实验的所有患者产生指标数据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不同评分指标均用()表示,用t检验,一般P<0.05状态下可以继续进行后续实验研究。

2结果

质量组患者治疗后不同评分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MESSS评分明显下降、BI指数和FMA评分明显升高(P<0.05),具体指标数据表1已经整理归纳。

注:相比于治疗前,aP<0.05;相比于参照组,abP<0.05

3讨论

我国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基数较大,在临床常见病当中其占有一定比重。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机体脑部血液异常,不能够正常学学循环流通,脑血供中断损伤患者的脑组织结构,最终坏死。通常,血栓形成和另外一项临床比较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属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该病症发病突然、病症严重,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

本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FMA评分和BI指数均更高同时MESSS评分更低(P<0.05),其临床治疗效果更好。传统角度来讲,急性脑梗死多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虽然能够控制患者病情发展,但是预后质量较差,大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后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复均较差。还有部分患者采取临床手术操作,这种治疗方法风险较大,该病症多发病于中老年患者,多数患者均存在不同类型基础疾病,手术创伤大、难恢复,患者身体承受困难。经实践研究发现,在传统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行早期神经康复方法,从电针和运动两方面入手。选取有针对性的穴位、调整强度适中的波动强度对患者的患肢部位予以刺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另外,为不同患者制定相应运动方案,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调整运动项目及强度,通过对患者的反复练习,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自理能力具有较大促进性意义[3]。

综上所述,将早期康复治疗方法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治疗,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的运动及神经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波,李志伟.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康复治疗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重庆医学,2014,40(29):2967-2969.

[2]张冠雄.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7):840-842.

[3]王馨莹,张敏鸣.脑梗死康复过程中血管生成的MRI评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3):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