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段爱媛

普洱市思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艾滋病是一种具有极大危害性的传染病,在1985年在中国出现艾滋病后,我国的艾滋病发生率出现快速增长。艾滋病是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进行传播的。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随着艾滋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学者发现,不断增长的流动人口会促进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因此,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本文作一综述讲解流动人口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

艾滋病是一种由HIV病毒感染的感染病,艾滋病具有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潜伏期,艾滋病的发病年龄大约在18岁到45岁。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从而促进了艾滋病的发生率的增加[1]。本文作一综述讲解流动人口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

1流动人口的概念

由于人口流动的过程,原因,结局不同,产生了很多与流动人口相近的概念,为了进行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明确这些概念。

1.1移动人口

一般泛指由于安全原因或者各种职业的原因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动的人,这些中包括外出旅游的人,司机,难民,国际移民等情况,移动人口中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

1.2流动人口

一般用于中国,特指在没有改变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之外的地方进行社会服务,务工,经商等经济活动,这种情况又叫“人户分离”[2]。但是流动人口将上学,旅游,从军,探亲,访友等情况排除。

1.3迁移人口或者移民

在我国一般指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运动,运动的目的是重新选取定居的地点,这个过程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合法的,可以是志愿的,也可以是非志愿的。在我国,迁移需要伴随户口的改变,其中包括复员,调动工作,上学,参军等。

2现阶段流动人口的特征

我国的流动人口中在男性居多,大多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有41%的流动人口为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有41%的流动人口为初中文化程度,有18%的流动人口为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其中有41%的流动人口从事生产工人,有16%的流动人口从事商业工作,有19%的流动人口从事农林牧渔工作。

3艾滋病对流动人口的影响

由于流动人口与艾滋病的传播因素进行结合,才导致艾滋病病毒的快速传播。

3.1预防知识缺乏

根据调查发现,进行打工的流动人口了解艾滋病是通过血液传播的有79%,能够了解艾滋病是通过性传播的有84%。流动小姐中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有73%到78%。

3.2高危行为较多

经过调查,在云南等地区,有80%以上的酒吧小姐承认提供性服务。在服务小姐卖淫时使用安全套的概率大约为40%,在与男朋友进行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概率为11.7%。

3.3性病,艾滋病发病率较高

根据调查,很过建筑工人体检报告中出现性病的几率很高,达到4.00%以上,很多暂住人口的性病的检出率为6.00%以上。外出的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的发病率高于在家务工的人员。

4我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对策

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问题已经收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只有降低易感性的行为以及降低危险性的努力相结合,才能将艾滋病控制起来[3]。

4.1加强部门组织间协调合作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是一项需要社会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政府领导,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配合才能完成。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需要与现在存在的管理体系进行结合。比如,公安部门对暂住的人口进行治安管理,计划生育部门对流动人口进行生育管理,劳动部门对外来的劳动劳动人员进行培训管理,使用卫生部门对流动人口实行预防和疾病的管理。另外,还可以启动性病艾滋病防治组织,妇联,工会,产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4.2摸清人口流动的规律

在人口普查中重点调查人口流动的情况,寻找人口流动的规律,从而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4.3加强综合宣传教育

根据调查发现,艾滋病传播在农村人口以及流动人口中发生较多。而很多流动人口也是通过农村人口流出的[4]。因此,对农村地区从中学开始进行健康教育的普及,提高农村人口的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提高农村人口自我保护的能力。推动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艾滋病的工作的作用。另外,通过铁路等交通工具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5小结

艾滋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上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攻击,从而极容易感染其他的疾病,艾滋病患者患癌症的几率远远大于正常人。在我国艾滋病发生率最高的人群是流动人群。流动人群是特指在没有改变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之外的地方进行社会服务,务工,经商等经济活动的人群。由于流动人群缺乏艾滋病的预防知识,高危行为较多,导致性病,艾滋病发病率较高。在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的艾滋病时,需要加强部门组织间协调合作。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与现有的部门工作结合起来。利用人口普查摸清人口流动的规律,有利于政府制定政策。对农村地区从中学开始进行健康教育的普及,提高农村人口的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提高农村人口自我保护的能力。黄晓敏等[5]研究的港口区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可行性报告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重复性以及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徐鹏,韩琳,曾刚等.我国预防控制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政策变迁及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7):64-70.

[2]董薇,周楚,葛琳等.2008-2014年中国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2):1337-1340.

[3]田翠翠,王华东,李辉等.安徽省艾滋病防治重点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1):35-38.

[4]贾新朝,刘宏满.综合健康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3):3669-3671.

[5]黄晓敏,黄秀琼,陈培华等.港口区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可行性报告[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