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脉冲电治疗周围性面瘫指标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中频脉冲电治疗周围性面瘫指标观察

郑发鑫许多张秀华

郑发鑫许多张秀华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神经内科350008)

【摘要】目的通过瞬目反射检查,探讨中频脉冲电治疗周围性面瘫愈后情况。方法测定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频脉冲电治疗前、后瞬目反射的R1、R2、R2′。结果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频脉冲电治疗后瞬目反射R1、R2的潜伏期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通过检测瞬目反射的潜伏期,证实了中频脉冲电治疗的疗效。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中频脉冲电瞬目反射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2-0124-01

周围性面瘫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男女发病率相近,任何年龄均可发病[1],中频脉冲电疗法采用的是频率为1~100kHz的中频正弦电流。临床常用于止痛或促进血液循环及神经肌肉刺激。且中频脉冲电治疗具有不产生电解作用,不引起组织的化学损伤;频率高,组织阻抗小,可使用较大电流量;对感觉神经刺激较小,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本文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瞬目反射检查,旨在探讨中频脉冲电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后通过检测瞬目反射而取得的量化指标。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患侧闭眼不能,眼球露白>2mm,男54例,女46例,年龄30-70岁,平均58.6岁,发病1-7天,随机分为两组。病例组予中频脉冲电治疗配合地塞米松10mgqd静滴。对照组仅予地塞米松10mgqd静滴。

1.2临床资料病例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全部病例经临床及辅助检查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

1.3检测方法采用日本产MEB-9200肌电诱发电位仪,两组受试者均在室温为22-25℃,安静、较暗环境中测定瞬目反射。受试者取坐位,闭目放松。刺激眶上神经,刺激强度为15-25mA,带通20Hz至5000Hz,灵敏度200uv/cm,以表面电极置于两侧眼轮匝肌记录,参考电极置于颞部,地线置于前额。左、右两侧分别刺激,记录刺激同侧R1、R2和对侧R2′波。取5次的平均潜伏期和波幅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各参数均以±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1.5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30天后分别刺激患侧眶上神经,可从刺激同侧眼轮匝肌记录到同侧R1波、R2波和对侧R2′波。R1波是单个尖波,而R2、R2′波是由多个波组成的波群。每侧重复检测,取重复性好的波形测量。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治疗30天后R1、R2波潜伏期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波潜伏期较对照组轻度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1、2。

表1两组瞬目反射潜伏期比较(治疗前)

组别例数R1波潜伏期R2波潜伏期R2′波潜伏期

病例组5012.8±1.6ms33.9±4.5ms30.5±4.2ms

对照组5012.5±1.8ms33.5±4.3ms31.1±3.9ms

表2两组瞬目反射潜伏期比较(治疗后30天)

组别例数R1波潜伏期R2波潜伏期R2′波潜伏期

病例组5010.5±0.4ms30.1±1.7ms29.2±2.8ms

对照组5011.0±0.6ms31.1±1.5ms30.0±2.5ms

2讨论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瞬目反射由两个成分组成。刺激一侧三叉感觉纤维后出现潜伏期短、波形简单的R1,以及双侧长潜伏期R2;其反射弧的共同传入支为三叉神经的眶上分支及三叉神经感觉根,共同的传出支为面神经。面神经病变时,表现为传出型异常:即无论哪一侧刺激仅出现病侧R2的改变。

中频脉冲电治疗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锻炼肌肉、松解粘连以及对非特异性炎症的的消炎作用,加速周围性面瘫患者茎乳孔内炎症产物的吸收和消散,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增强,并提高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既往临床常常依靠临床表现判断面神经愈后情况,无法确定具体的了量化指标,而通过瞬目反射的检测为判断中频脉冲电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提供了肯定意见。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2]王维治.神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