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3

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姜益常1邵加龙2李远峰1董子升2李明子2

姜益常1邵加龙2李远峰1(通讯作者)董子升2李明子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三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068-03

【摘要】眩晕为临床上常见症状,近年来由颈椎病所引起的颈源性眩晕也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目前临床上仍没较好的治疗方法,疗效也不确切,针刀医学作为新兴医学,对本病具有一定疗效。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有关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和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现状,以便临床更好地认识治疗本病。

眩晕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接触电脑的机率增多,颈椎病所引起的颈源性眩晕也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据国内相关资料统计颈椎病的发病率约为17.3%,而在这些颈椎病患者中有眩晕症状的多达半数以上,且发病年龄越趋年轻化。颈源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一种继发性眩晕,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仅表现为阵发的或持续的头晕头胀、头部昏蒙感,稍重者表现为头重脚轻、步态不稳,重者则出现天旋地转、甚者晕倒。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针刀医学机制研究

1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研究

1.1颈椎骨质机械压迫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

钩椎关节增生Ebraheim等[1]在干燥人体颈椎标本上测得钩椎关节突的外上缘与横突孔的距离很近,平均仅为1.4~3.3mm,所以钩椎关节增生形成骨赘很容易造成椎动脉受压而血流动力学失常。龚建平等[2]使用三维CT曲线重建技术显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对椎动脉影响显著,其中,C4\5和C5\6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所引起的椎动脉迂曲和狭窄占91.0%。横突孔狭窄正常解剖结构上,颈椎横突从椎体侧后方至椎弓根处短而宽。其中央部有圆形的横突孔,椎动脉和椎静脉由横突孔通过。横突孔周围骨质增生造成横突孔狭窄,直接压迫椎动脉时,多发生眩晕。单云官[3]研究表明C6~3椎间关节骨质增生的出现率左侧明显大于右侧,当增生的骨赘丛后外方占据横突孔,使横突孔内径变小超过1/3时,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颈椎失稳王大川等[4]的研究中45例颈椎失稳患者中67%合并颈性眩晕。王峰[5]等报道6例寰枢关节不稳病例,皆有椎动脉受到挤压、牵拉、扭曲和刺激,引发眩晕疗状。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在生理载荷下锥体间的位置关系异常,引起椎动脉第二段牵张扭曲,加之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窦椎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血流失常。

1.2椎动脉血管内源性因素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

椎动脉血管本身因素[6]包括成串珠样狭窄、管壁毛糙、管壁钙化灶、血管部分中断、椎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等,由于这些病理因素的存在会引起椎动脉血流的改变。吴良浩等[7]通过对67例发作性眩晕患者行三维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观察的研究显示,颈椎V1段血管壁粗糙、狭窄多数为动脉硬化所致,V4段病变致眩晕的发病率较高,其主要原因亦为动脉硬化所致。Takakuwa等[8]曾报道1例齿突未融合的患者,有寰枢关节重度失稳,在追动脉造影中显示C2水平完全闭塞,闭塞部分呈不规则狭窄,这可能因为寰枢关节长期的失稳使椎动脉内膜受到损害所致。

1.3颈椎周围力学动态平衡失调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

生物力学理论认为骨骼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静力平衡;肌肉维持稳定的作用为动力平衡[9]。在正常条件下,颈椎的稳定性由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双重作用来维持。在病因的作用下,颈椎周围力学动态平衡失调,导致椎体稳定性下降。施杞[10]将大白鼠颈部肌肉设计浅、深两群,通过直接破坏颈背部浅、深层肌肉,6个月进行超微观察,发现其颈椎病并探讨软组织破坏所致动态失衡对颈椎病变的影响。武震等[11]通过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及颈后肌群受长期应力的相关研究得出维持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的平衡是颈椎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同时也是本型颈椎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1.4颈椎退变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

颈椎退变的早期,由于椎间盘水分丢失,椎间隙变窄,使后关节突关节间隙张开,椎体周围关节及韧带就会松弛进而造成椎间小关节的松动,从而引发颈椎失稳,包括上颈椎和下颈椎不稳。有学者研究发现,95%以上的上颈椎不稳会出现眩晕症状,椎动脉第3段走行弯曲,当上颈椎不稳时,可使动静脉受到挤压、牵拉、扭曲和刺激引起眩晕;67%的下颈椎不稳会出现临床症状。后期由于髓核直接向外侧或后方突出可直接压迫椎动脉。

1.5体液因素

许多学者从血液流变学角度进行研究,发现颈源性眩晕与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有相关性,最近国内学者研究发现颈源性眩晕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ET是一种强烈且作用持久的内源性血管收缩效应多肽,CGRP是体内最强的舒张血管活性多肽。冯世庆[12]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内皮素(ET)含量明显低于术前ET含量的1/3,认为椎动脉的长期慢性刺激,通过机体负反馈系统,ET的释放量增多,机体反应增高,受体上调;手术后椎动脉壁压力下降,内皮细胞逐渐恢复,ET分泌减少。

1.6颈交感神经受刺激

颈部交感神经分布广泛而又复杂,与椎动脉共同走形于横突孔中,其细小分支终止于椎动脉外膜,并形成了椎动脉本身的神经丛。颈部的损伤或退变,如颈椎间盘突出、钩锥关节增生等均可刺激交感神经而使其功能亢进,导致椎动脉收缩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同时,通过广泛的交感神经网引起交感神经机能亢进的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多汗、心悸、心慌等。1926年Barre和Lieon描述了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可以引起眩晕、耳鸣、眼花、走路不稳、出汗异常等一系列症状。Marrinne在1980年报道,电刺激实验动物颈部交感神经可导致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内听动脉等血管痉挛和血流量减少。孙静宜[13]采用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剥离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良率为95%。

1.7颈部软组织劳损

椎动脉一般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部分的后上方,自第6颈椎横突孔穿入,跨经上6个颈椎横突孔,绕过寰椎侧块经椎动脉沟转向上方,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脑。由于椎动脉行走于颈肩肌肉群之间,当颈肩部肌肉劳损、痉挛或无菌性炎症时,会对椎动脉有一定的压迫,久之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

2针刀治疗机理的的研究

2.1疏通粘连,解除疼痛,恢复颈部肌肉的动态平衡

颈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由于长期不正确的姿势,导致颈部肌肉的疲劳、拉伤,肌内纤维、微血管撕裂出血,血肿形上成,机化、粘连、瘢痕形成,肌肉筋膜发生粘连,可触及条索状结节,肌肉收缩运动受限,不通则痛。通过针刀闭合性手术,对粘连组织进行疏通、剥离,当粘连的组织被疏通剥离后恢复原有的运动,增强了颈椎的动态平衡,疼痛也随之被解除。李曙明[14]认为颈部疼痛能引起椎动脉阻力增大,且增大的程度与疼痛的程度成正相关。而在疼痛封闭后,疼痛的缓解使椎动脉血管对血流的阻力减小,阻力指数相应降低。

2.2改善微循环,排出代谢产物

缺血是瘢痕和挛缩等病变的重要的、根本的原因。针刀通过松解剥连,降低局部病变组织内压,可增加治疗部位的血供,另外针刀还有类似针刺放血的作用,可促进局部病变部位代谢产物如组胺等致炎物质的排出。

2.3松解继发性神经卡压

颈脊神经后支出椎间孔后穿行于颈后部肌肉、筋膜间。由于肌肉筋膜发生粘连,势必导致穿行于其间的神经受到卡压,出现该神经支配区的疼痛、麻木等。疼痛必使肌肉收缩运动受限,久之出现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本来颈椎周围的肌肉是处在动态平衡中的,这种平衡状态对维持颈椎生理弧度,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当肌肉筋膜的粘连使肌力减弱就会打破这种平衡状态,颈椎失去正常生理弧度,颈椎稳定性减弱。针刀通过松解、剥离的方法,将卡压物松解,解除神经受卡压,维持肌肉动态平衡稳定。

3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

3.1单纯针刀治疗

针刀通过松解剥连,降低局部病变组织内压,可增加治疗部位的血供,另外针刀还有类似针刺放血的作用,可促进局部病变部位代谢产物如组胺等致炎物质的排出。岑祖怡等[15]报道了对130例以眩晕为主症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小针刀治疗,术后97例眩晕消失,优良率达74.6%,14例症状减轻,总有效率为85.3%。黄劲柏[16]通过观察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刀治疗组和针刺组。通过观察治疗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多普勒彩超检查显示,患者针刀治疗后血流参数有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椎动脉截面内径有所增加。针刀治疗可解除血管痉挛状态,增加组织血供。临床疗效比较,针刀组92.5%,针刺组62.5%,P<0.05。

3.2针刀配合手法治疗

针刀可将损伤、粘连的组织松解剥连,降低局部病变组织内压,同时配合手法恢复其动态平衡。尹群党等[17]观察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予西药眩晕停50mg,结果治疗组治愈50例,好转26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8例,未愈14例,总有效率65%,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李迎真等[18]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针刺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7.7%,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优于对照组。

3.3针刀结合牵引治疗

万仲梅[19]通过小针刀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的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87.5%。针刀治疗过程中配合牵引,因为颈椎牵引能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既使横突孔间迂曲的椎动脉伸直,又可使钩椎关节增生的骨赘远离椎动脉,从然减轻椎动脉的压迫,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眩晕。

3.4综合疗法治疗

杨松[20]通过血塞通药物治疗、颈椎牵引治疗、手法治疗、中药辨证治疗的综合疗法对50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观察,痊愈36例,占72%,好转10例,占20%,无效4例,占8%。血塞通药物治疗能增加脑血流量,扩张脑血管;手法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椎动脉压迫和痉挛;牵引能扩大椎间隙,恢复颈椎生理曲度,解除动脉压迫;中药辨证论治不仅指标以解除症状,还能有效地治本改善微循环,终止病理。

4结语

目前,颈源性眩晕的治疗仍以保守治疗为主,疗效不确切,而且易于复发。针刀医学治疗颈源性眩晕有其独特的疗效,但由于其治疗机理未明,不能被大多医生和患者接受。如何使针刀被更多的患者接受,从而更好地为患者解决病痛乃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EbraheimNA,LuJ,hamanSP,etal.Anatomicbasisoftheanteriorsurgeryonthecervicalspine:relationshipsbetweenuncus2artery2rootcomplexandvertebralarteryinjury[J].SurgRadiolAnat,1998,20(6):3892392.

[2]龚建平,杨晓春,陆之安等.颈椎钩突关节骨质增生对椎动脉影响.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年第17卷第6期.

[3]单云官.颈椎间管壁骨质增生的观察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2,10(1):21.

[4]王大川,张左论,袁则农,等.下颈椎失稳X线片及坐标测量法的分析及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9(3):1672169.

[5]王峰、张佐伦等.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2).

[6]范炳华,吴良浩,张杰等,椎动脉供血不足成因的三维CT血管造影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2):34235.

[7]吴良浩,葛焕祥,管卫,等.三维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的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0):6132617.

[8]TakakuwaT,HiroiS,HasegawaH,etal.Osodontoideumwithvertebralarteryocclusion[J].Spine,1994,19(4):460-462.

[9]戴力扬.脊柱不稳[J].颈腰痛杂志,1994,15(4):247~250.

[10]郝永强,施杞,郑松国.大鼠颈椎病实验模型的设计与建立[J].中国矫型外科杂志,1996,6(4):282.

[11]武震.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及颈后肌群受长期应力的相关研究.2003级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2]冯世庆,杨敏杰,孔晓红,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87.

[13]孙静宜,张京珍,孙峰,等.寰椎椎动脉沟环与颈性眩晕.中华外科杂志,1990,28(10):592.

[14]李曙明,张银刚等.颈部疼痛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6.

[15]岑祖怡张维等.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130例临床分析.广州医药.2003年第34卷第6期.

[16]黄劲柏.针刀松解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年3月第17卷第3期.

[17]尹群党.周健斌等.针刀配合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18]李迎真吕静等.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10年第26卷第07期.

[19]万仲梅.小针刀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2008年8月.

[20]杨松.综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5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年1月第23卷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