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地理探究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感悟“地理探究学习”

窦立祥

窦立祥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225003

关于“探究学习”,我们可以有这样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即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二是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即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里就作为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究学习”谈谈几点个人感悟。

一、地理探究学习必须有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必须有地理学科的特点,即有“地理味”,缺乏“地理味”的探究不是地理教学活动。曾经有老师在教学鲁教版必修三《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时,组织学生探究教材的编写顺序,讨论教材是先写“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好,还是先写“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好,接着探究课本的文字表达手段,这就偏离了地理教学的要求,似乎在上语文课。其实这一专题所呈现的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的特征很明显,学生只要从“黄土高原的区位特征,其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如何治理”等几个方面,围绕自然与人文两个层面展开探究就行了。

地理课可以探究的内容很多,根据探究层面的不同,可分为教材自主研习式探究、图表分析式探究、延伸拓展式探究、创新发现式探究。教材自主研习式探究主要是对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和个性化解读,探究课本所描述的地理事象的成因、发展趋势、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案等;图表分析式探究主要是引导学生挖掘地理图表提供的显性与隐性信息,然后对图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延伸拓展式探究要求由教材文本或图表中的某一信息向课外延伸拓展,经过探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创新发现式探究是延伸拓展式探究的再延伸拓展,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也可以是教师预先设计的,探究应该得到超出一般理解的结论。

教学时,我们曾经就“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组织学生探究,学生首先从课本中学习洋流对气候、对生物、对交通、对海洋污染产生的影响,这就是很直观的教材自主研习式探究。接着学生自然而然地深入探究当洋流发生异常也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对地理环境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探究“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对地理环境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属于延伸拓展式的探究。继而在全球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探究某一局部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然后再绘制相应的变化示意图,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当然学生提供的策略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要完全正确),应该说这是创新发现式探究。

二、地理探究学习必须精心选择恰当的探究点

探究什么问题,理论上应该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但大量实践表明,探究点的选择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一个地理专题可以有许多探究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层面的探究。我们在选择探究点时首先要依据教材的意图发掘探究点;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探究可能,要选择与学生知识积累相吻合且与学生学习能力匹配的探究点组织探究;第三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学生完全没有兴趣的问题不宜作为探究点。探究点不能多,否则任何一个探究点都将是浮光掠影一带而过,不可能深入下去;探究点不能泛,泛了就会说空话;探究点要有价值,没有价值就没有探究的必要。

在《农业与地理环境》的教学中,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假如你是某市市长,你打算如何合理规划某市的城郊农业?虽然老师提供了某市的简图,也帮助学生分析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但由于探究活动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现有能力,课上并未出现老师预想中的思想碰撞,学生无法呈现本来就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农业规划方案。

三、地理探究学习必须指导学生科学探究

探究活动要讲究科学性。地理探究应该以教材研习为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对课本的研习才能够了解教材每个专题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能力要求等,离开了对教材基本要素的掌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探究;研习中要加强对地理事象的个性化解读,没有个性化的解读就不可能产生思想的火花,也就不可能生成真正意义上的探究题。探究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在课本研习和个性解读中寻找理论依据,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寻找依据,必要时还要从课外资料中寻找依据,没有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做支撑,探究就成了无源之水。要指导学生学会一定的理性分析,缺乏理性分析不能算探究。探究中难免会有不同观点的碰撞,要指导学生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探究成果,学会交流,没有碰撞交流就不可能使探究深入。

一些老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常常出现脱离实际说空话、套话、大话的现象,出现强词夺理的现象,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意科学探究。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时,在认真研习教材的基础上,以扬州地区的茶叶生产为例,学生自己发掘了以下探究题:“扬州地区的茶叶生产需要哪些基本条件?”“扬州如要生产优质茶叶还需哪些自然与人文条件?”“扬州的茶叶生产如何走特色道路?”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主动回归教材,寻找理论依据,并通过网络及课外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形成了个性化的探究答案,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成了共识。通过探究,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如何从课外收集佐证资料并进行理论分析的方法,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的探究。

四、地理探究学习必须加强探究过程的引领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老师的支持。由于认识水平、思想深度、生活阅历、个性解读、探究角度和探究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学生探究产生的观点常常会有一定的局限和偏执,需要老师加以引领和纠正;学生探究的结论有时会比较肤浅,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引向深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障碍,需要教师帮助排除;学生探究常常会论据不足,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寻找新的论据……这些情况告诉我们,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和评判员,教师需要发挥示范、指导和引领作用,要全程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远比提几个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回答要困难得多。因此教师在组织探究学习活动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资料准备,要尽可能地预计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在探究学习活动中游刃有余。

一位老师在组织《大气运动》一节的探究教学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加以引领,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先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再要求学生把实验结果图示出来,学生很快明白了“大气为什么会运动”;继而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的受力状况,学生马上掌握了“大气是怎么运动的”,进而探究“风向的确定与风速的大小”……整个课堂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中进行的,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得恰倒好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探究的深入。

五、地理探究学习必须重视探究活动的合理评价

探究学习的成果可分为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显性成果是指探究得出的结论,这种结论应是科学的、多元的,经过实证的;但有时探究不一定得出准确的结论,有的也不需要得出结论,因此可以存疑。探究学习的隐性成果主要指思路的拓宽、知识的增加、方法的掌握、探究的体验、成功的喜悦等,其中思路的拓宽、方法的掌握应该是最大的成果。因此我们在评价探究性教学的效果时,不能仅考虑显性成果,更要考虑隐性成果,只要学生用心去做了,就是一个探究经历,就是一个成功或失败的尝试。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还会产生观点上的碰撞,通过碰撞促进了思路的拓宽,避免了探究的单一化、绝对化,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增强无疑是更重要的,老师都要及时加以表扬与鼓励,让学生享受到探究的快乐,在愉快中探究。

有一点需要说明,实施探究性学习不能忽视地理基础知识,要保证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但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教材研习的基础上的,不会也不可能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冲击;反过来,探究性学习只会促进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进一步落实。另一方面,我们在组织探究活动时也要有意识地强化基础,真正做到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探究活动的深入比较好的结合。

以上是个人在探究学习实践方面的一些体会和做法。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完善和创新。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会走出一条探究学习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