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医用抗血栓压力带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1

下肢医用抗血栓压力带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影响

王军1,王铁刚2通讯作者

据2015年全国普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首要病因是脑血管病,其中东北地区为最高发,脑卒中成为国人健康头号威胁。而伴随医学技术的发展,急性脑卒中的快速溶栓治疗,使得很多患者挽回生命,但是即使是短时间的大脑缺血缺氧也会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例如: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失语、失认、吞咽障碍等。

在以上的功能障碍中间,最为常见的是由于肢体障碍导致的运动机能降低。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当中步行转移能力占主要部分,也是患者感受不良的主要原因。转移的好坏主要是考量患者的步行能力,是否能够有效的通过步行转移实现功能的改善是患者及家属关注的。

分析步行障碍的原因,大致可以参照以下几点:肌力损失、深感觉障碍、前庭障碍、视觉障碍、肌张力障碍、患肢肿胀以及姿态异常等。在临床工作中,为了改善患者步行功能,也通常是强化不足,减弱或是代偿异常状态来实现的。

脑卒中后导致的患者步行能力受损,出现了肢体的感觉障碍、肌力下降、肢体肿胀。

抗血栓压力带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医用品。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梯度压力的绑缚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避免因血流停滞出现血液凝集。

试验目的:借助佩戴医用抗血栓压力带(美迪可)辅助进行卒中患者的步行训练,考量佩戴医用抗血栓压力带对改善步行能力的作用。

试验方法:随机收集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本次试验仅收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男女不限,年龄在40~60岁之间,病灶位置为非优势半球基底节区缺血病灶,患病病程6个月以内,在入组时已经具备站立平衡2级、独立步行6米,认知水平能充分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过入院后复查头部CT或MRI确定责任病灶后,明确诊断为脑梗死。

入组标准:年龄在40~60周岁的住院患者,男女均可,体重控制在BMI指数18~28,患者均为初次罹患脑部疾患,此次发病为新发脑梗死,且病程在6个月以内,入组时满足,站立平衡2级,患腿单腿站立时间超过1秒,下肢肌力在3级以上,没有明显的肌张力增高。

排除标准:病情不稳定,极可能出现二次发病,伴有其他严重的控制不理想的并发症或其他慢性疾病,

试验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组,分为两组:治疗组,患侧下肢白天一直佩戴抗血栓压力带,睡前脱下。进行一般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侧下肢白天一直佩戴长筒袜,睡前脱下。进行一般的康复治疗。入组时及15天后两次测量TUGT6米步行时间测试、Berg平衡量表评分。

干预方式:1.佩戴医用抗血栓压力带;2.佩戴长筒袜。

评价手段:1.TUGT6米步行时间测试;2.Berg平衡量表。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使用SPSS11.0版本,此次研究数据均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程式。

结果:

60例患者均按照计划进行15天的常规康复治疗,全程佩戴抗血栓压力带或长筒袜。治疗组平均缩短TUGT时间16.4秒,Berg评分增加2分。对照组平均缩短TUGT时间7.8秒,Berg评分增加1.2分。在TUGT时间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Berg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讨论:

下肢压力服装能够提供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减少下肢静脉血总量,从而减轻下肢重量;二、提供下肢本体感觉输入;三、促进下肢代谢产物排泄,例如乳酸,改善下肢肌肉疲劳感;四、促进肌肉爆发力。以上这些作用是运动医学对压力衣或称压缩衣的研究结果。这些结论已经广泛运用在运动训练中,提升运动品质和成绩。此次研究是首次使用该项产品在卒中康复治疗中,经过临床观察,该产品确实能改善卒中后步态异常的运动能力和患者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12月,第14卷,第12B期,4013-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