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例眩晕临床分析

/ 2

187例眩晕临床分析

丛文玲1田杨2盖全武2

丛文玲1田杨2盖全武2

(1沈阳军区65014部队卫生所辽宁沈阳110027)

(2沈阳军区北方医院血栓病科辽宁沈阳110031)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4-0087-02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有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1]。眩晕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症状,起病急、病因复杂。本研究对本科2007年1月~2008年12月诊治的187例眩晕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眩晕的病因和诊断。

1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

本组187例患者,其中男73例,女114例。年龄分布:30岁以下15例,31~50岁41例,51~70岁91例,70岁以上40例。以老年人和女性多见。187例患者中,眩晕发生或复发在秋冬季119例;既往有高血压病者102例,有糖尿病者48例,有高脂血症者27例,有颈椎病者63例;有心脏病者33例,有脑卒中病史者29例,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颈椎病、高脂血症四种疾病并存者32例,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并存36例,高血压病、糖尿病、颈椎病并存脑血管病18例。

1.2临床表现

1.2.1主要症状主要症状为眩晕,表现为周围环境或自身旋转感,或有摇摆不稳、晃动、倾斜、头重脚轻感,呈反复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缓解者108例;呈持续性,需2~3d以上缓解者79例。急性起病136例,缓慢起病51例。既往有眩晕病史38例,首次起病149例。

1.2.2伴随症状和体征伴恶心、呕吐、冷汗、心悸121例,眼花、黑蒙79例,头、面、肢体麻木68例,闭目难立征阳性97例,眼球震颤47例,耳鸣、听力下降者34例,球麻痹21例,肢体瘫痪11例,病理征阳性12例,感觉障碍5例,共济失调46例,晕厥12例,语言缓慢、意向性震颤者12例,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受累者24例。在功能性眩晕中,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体征,部分患者可有四肢腱反射活动、瞬目增多。

1.2.3发病诱因疲劳、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失眠诱发者42例,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6例。

1.3诊断

诊断根据患者的详细病史,包括眩晕的性质、诱因和伴发症状,既往重要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血离子、尿素氮肌酐、血糖等。癫痫为临床表现结合多次脑电图等检查,部分患者经五官科、眼科会诊及一定时间的随访。确诊187例眩晕性质及病因如下:(1)前庭系统性眩晕171例,其中中枢性眩晕137例,周围性眩晕34例。病因:脑血管病139例,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12例(包括颈性眩晕47例),腔隙性脑梗死12例,小脑梗塞4例,小脑出血2例,脑干出血2例,脑室出血1例,脑血管疾病后遗症3例,脑萎缩、脑白质变性3例。梅尼埃病16例;眩晕性癫痫1例;前庭神经元炎2例;急性中耳炎1例;药物中毒2例,其中苯妥英钠1例,妥布霉素1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8例;颅内肿瘤2例,其中桥小脑角、小脑肿瘤各1例。(2)非前庭系统性眩晕16例,其中眼源性眩晕2例,低血压3例,内分泌紊乱2例,心律失常4例,感染2例,功能性眩晕3例。

2讨论

眩晕一般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及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前庭系统性眩晕又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眩晕发病以中老年为主,年龄越大眩晕发病率越高。

前庭周围性眩晕由前庭器官病变引起,包括梅尼埃病、迷路病毒感染、迷路卒中等。前庭中枢性眩晕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及皮质和小脑的前庭代表区病变所致,多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延髓背外侧综合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桥脑及小脑梗死或出血,脑干、小脑等的肿瘤,脑干脑炎、小脑脓肿等疾病。非系统性眩晕是由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疾病引起,常见疾病有: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心肌缺血等。有时也伴有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症状。

老年人眩晕可为单一病因,也可能多种因素并存,涉及内科、神经科、骨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尤其要警惕一些老年患者的眩晕往往由于严重的甚至威胁生命的疾病引起,这就需要我们临床医生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警惕,积极完善血常规、肾功、血脂、心电图、经颅彩多、颈椎片或CT,脑CT或MRI,必要时做MRA,如有耳鸣、耳聋症状及时做电测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相关检查,对眩晕病人有针对性地及时请神经科、骨科、耳鼻喉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会诊,避免漏误诊。

眩晕的治疗主要在于病因治疗、控制症状以及去除危险因素,预防再发。病因治疗包括调整控制血压、降血脂、调节脂代谢紊乱、降低高血粘度、控制血糖、治疗颈椎病、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避免劳累及寒冷刺激、防止情绪波动等。对症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血管扩张血管剂,抗血凝,缓解血管痉挛、解除迷路动脉痉挛、增加脑血流量,使用脑代谢激活剂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使眩晕症状缓解乃至消失。本组病例根据不同病因经积极治疗基本痊愈,因此,做好对眩晕症病因分析对临床治疗眩晕症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文彬.诊断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