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术后早期抬高T型管引流方法的探讨

/ 1

胆总管结石术后早期抬高T型管引流方法的探讨

姚亚华(黑龙江省巴彦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巴彦158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173-01

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放置T型引流管,一般术后21d拔除,拔除前3~4d抬高或关闭T型引流管[1]。为缩短T型管引流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我科与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对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60例采取术后早期抬高T型管引流的方法,收到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0例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32~70岁,平均46.50岁。所有患者均经B超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93例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11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胆道探查及T型管引流术;16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程度、病程、手术及置管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

1.2.1引流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即术后T型管引流的第10~14天,如患者无发,发热、腹胀、腹痛,大便颜色正常、黄疸消褪,胆汁引流量逐日减少(<50ml/d),胆汁颜色正常(金黄色、澄清),可试行夹管。观察组采用早期抬高的护理方法,即在术后T型管引流的第7~8天,将T型管从床缘边抬高至床边输液架上,高度以胆总管切开水平线至抬高的引流管最高点为标准,一般20~30cm[2.3]。抬高期间,如有胆汁引流到引流袋内,则提示下胆道欠通畅,需继续常规放置T型引流管;如24h后患者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等现象,引流袋内无胆汁流出,则表示下胆道通畅,可以夹管观察。如夹管后出现发热、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明显者,需继续引流,延长T型管引流时间。

1.2.2评价指标比较两组T型管平均引流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胆道下段梗阻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1.2.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两组T型管平均引流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胆道下段梗阻例数及患者满意度比较,两组T型管平均引流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胆道下段梗阻例数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3讨论

胆总管切开探查后常规放置T型管引流,目的是将胆汁引流到体外,以减轻胆总管下段及Oddis括约肌水肿,避免发生胆总管梗阻性胆瘘,但放置T型引流管存在许多弊端,如一旦出现胆瘘,可随时危及患者生命。同时T型管引流期间,每天丢失胆汁500~600ml,可以引起电解质紊乱,致患者食欲差、恶心、呕吐,如果T型管护理不当而滑脱,还可以引起胆汁性腹膜炎。早期抬高T型管可以避免胆汁丢失而造成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减少因长时间带管造成对患者机体侵入性痛苦,减少因T型引流管受压、扭曲、滑脱等意外发生而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如发生下胆道梗阻还可以缓冲胆道内压力,避免胆汁逆流到肝窦。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T型管平均引流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13.21、8.45,均P<0.05),两组胆道下段梗阻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x2=5.10、8.11,P<0.05,P<0.01).说明早期抬高T型引流管的方法,能及时观察胆道梗阻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缩短引流时间、减少住院时间、降低胆道梗阻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抬高T型引流管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出血、胆瘘、肠瘘、感染、T型引流管堵塞及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密切观察有无阻塞现象,若T型管被泥沙样沉淀物阻塞时,可用30ml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切忌加大压力推注,否则可引起逆行感染,胆泥逆入肝内胆管或胆汁外溢[4]。本组1例患者抬高T型引流管后,24h引流胆汁100ml,经T型引流管逆行造影,确诊为胆道下段梗阻,继续常规放置T型引流管,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无1例发生胆瘘、胆汁性腹膜炎。T型管抬高的高度以20~30cm为宜,如过度抬高,引起Oddis括约肌收缩,人为地造成下胆道梗阻,使胆汁逆流入肝窦,造成肝细胞停止分泌胆汁。为防止胆道逆行感染,操作时应严格无菌技术,定期留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

参考文献

[1]仲建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046.

[2]徐贞玲.改进T型管引流时间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42.

[3]谭翠莲.老年患者T管拔除致胆汁性腹膜炎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5.20(6);3435.

[4]叶舜宾,赵洪序,李春昌.护理医学问答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