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

/ 2

血站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

张国平窦茉莉

张国平窦茉莉(河南省焦作市中心血站454000)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41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无偿献血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临床用血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输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用血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参加无偿献血的人员也相应增加。为了在做好采供血工作的同时,做好血站各岗位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笔者进行了探讨。

1职业暴露的定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可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2血站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

2.1皮肤、黏膜接触:体检医师和采血护士对无偿献血者体格检查和采血时皮肤黏膜的接触;成分制备人员在血液分离过程中与血液的接触;实验室人员在检测过程中损伤的皮肤、黏膜与感染性物质的接触;供血库人员与血液的接触。

2.2针刺损伤:采血护士在血液采集过程中或处理针头时被针头刺破皮肤;处理医疗废物人员意外针刺损伤。

2.3锐器切割伤:工作人员意外被剪刀、玻片、刀片等锐器切割,接触血液或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3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

降低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其有效措施在于提高风险意识、正确使用锐器、强制性使用安全器具及相关法规的支持等[1]。

3.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消毒与清洁控制程序》,规范和确定血站业务流程中所有业务场所、设备和物品的清洁与消毒规范,以保证血液安全;建立《医疗废物处理控制程序》,对全站范围内医疗废物的收集和处理过程进行控制,确保医疗废物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安全处置;建立《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程序》,加强采供血过程中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切实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3.2对全体员工进行职业暴露及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除了学习以上规章制度外,还应结合血站特点,学习《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及《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行业规范,以及《消毒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反复学习、讨论,大家不仅在思想上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更知道应该从哪些操作步骤、工作环节上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3.3对工作场所进行分区管理。按照采供血业务流程需要,将各类工作区域分为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无菌区,并有明显标识。采供血业务、生活、管理、后勤和辅助区域总体布局合理,不相互干扰,有效提高职业暴露的控制水平。

3.4加强空气及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室内每天至少通风2次,室内还应配备紫外线灯、高效臭氧消毒机或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注意应在室内无人条件下,按照安全有效的方法使用紫外线灯及高效臭氧消毒机,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可在有人的房间内进行空气消毒。

3.5加强个人防护工作。工作人员应正确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所有防护用品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使用前应仔细检查,不得使用标志不清或破损的防护用品。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一定要戴手套。工作完毕必须按顺序脱下个人防护用品,一次性用品不可反复使用。

3.6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医疗废物应装入医疗废物专用垃圾袋,运送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厚质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避免直接接触身体。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应分开存放,并有明显标识。医疗废物用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锐器用后应置于利器盒内。医疗废物的收集、交接、存放、标识,应有专人负责,避免一次性医疗物品丢弃造成社会公害。

3.7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采取局部紧急处理措施。如血液溅洒于皮肤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血液溅入口腔、眼睛等粘膜,应当反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冲洗;如发生皮肤针刺伤、切割伤等出血性损伤,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在冲洗伤口后,立即用消毒液(75%酒精、0.5%碘伏、0.2%~0.5%过氧乙酸等)消毒,并包扎伤口。在采取局部紧急处理后,应立即报告,请相关专家及时进行后续处理。

3.8职业暴露事故登记

血站指定相关科室,对站内每一次职业暴露情况做详细的记录,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采用暴露后实施预防性用药、药物毒副作用(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发生职业暴露事故后,还要及时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沟通,详细报告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过程,以便专家及时发现处理过程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置尽量完善妥当。

血站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进一步加强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断传播途径,以进一步保障献血者、受血者和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提高血液质量,杜绝经血液疾病的传播,促进临床输血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燕玲,刘星辉(编译).英国锐器伤害医护人员的现状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2004,23(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