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牧区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探讨见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农村牧区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探讨见解

李秀兰李家珍

李秀兰李家珍贵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贵南813100)

[中图分类号]R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0-0050-02

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共卫生工作。政策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支持投入力度加大、基本建设相继完成、硬件条件大为改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了自身建设,加强了专业人员的培训、培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运作水平逐步得到了加强,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公众和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的熟悉不断加强。但笔者认为就青海农村牧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来看,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与人员编制、设备条件、经费预算、技术力量等方面很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基层人员编制太少,任务繁重,经费不足、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机构过于重叠,人浮于事、设备利用率底、经费占用比重过大的问题。公共卫生资源浪费严重。如果把现有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加强基层一线的技术力量,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并规范化管理,公共卫生这项公益事业必定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1.1疾病预防控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疫病从来就与人类相伴而行。疾病预防控制是一场持久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硝烟的战争。90年代以来原有传染病明显出现发病上升的趋势,结核病发病率居高不下、麻疹出现爆发疫情;狂犬病、性传播疾病大幅上升;艾滋病在农牧区感染逐年增多,乙型肝炎和肠道传染病仍然有较高的发病率;去年年初以来甲型HINI流感蔓延至农村牧区;牧区地广人希,居住分散,农牧民由于受文化水平,饮食及卫生习惯影响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结核病、性病等传染病发病率比内地和城市发病率高,尤其牧区鼠疫防治工作是一项人力、物力、财力耗资较大的长期性工作。布病、包虫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工作及职业病危害预防任重道远;同时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老年化的进程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已经成为危害农牧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疾病预防控制当前面临着传染病、慢性病的双重压力。

1.2农牧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状与问题

就以笔者所在的青海省海南州为例作以叙述,青海其他牧区州县情况也大体相当。笔者所在贵南县虽人口只有7万余人,也只有6个乡镇和一个农牧场。但由于是农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加之农牧区受文化水平、饮食结构、卫生习惯、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工作强度及难度较大。况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正式职工只有17人,其中业务人员16人。由于受编制的限制,2005年以来没有医学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来这个单位。现有人员几乎都在30岁以上,年龄结构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由于人员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只设行政管理、妇幼卫生、免疫规划、检验、结核病防治、后勤6个科室,而地方病、性病爱滋病、健康教育、慢性病、职业病、公共卫生、放射、流行病等工作又分解给上述除行政和后勤以外的几个科室。遇有突发事件或其他临时性工作不得不临时抽调替补。由于工作项目多,内容繁杂,且人员短缺,精力有限,很难把每项工作按要求做深做细,往往是顾此失彼,难以应付;各乡镇卫生院正式医疗卫生人员也只有3—5人,多数卫生院因业务人员短缺,不得不临时聘用医技水平较好的乡村医生或未就业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诊疗工作。每个乡只有一名兼职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工作配合程度不够一贯,时好时坏。村级部分年龄较大的老乡村医生习惯于坐堂看病售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因繁琐、要求高,不愿承担,常处于应付状态,缺乏工作积极性。除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外,其他公共卫生工作多数乡村医生没有很好发挥职能作用;地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60多人,设备条件比较优越,政府供给的经费比基层充足,所占比重大。由于该机构介于省级和县级之间,多不直接从事第一线的具体工作,此“职能”表现在部分人员不定期的到所辖的5个县督导检查、举办几次培训班、转发文件、索要和汇总基层的工作数据、转发生物制品和药品、陪省级对口部门督导检查、考评等。虚空消耗的财力较大,设备利用率低,人浮于事现象突出。笔者认为不同于90年代以前,县级的基础条件和业务能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地区级整体水平没有多大区别。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级实际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实质性的功能早已退化,此存在的实际价值已经不大。

1.3优化公共卫生资源的措施见解。

1.3.1应当加强县、乡、村第一线的能力建设。

农牧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增加人员编制,笔者所在的单位至少应有30名的专业人员为宜。乡镇卫生院也应该增加和补齐人员编制,重点加强乡镇级公共卫生工作,用制度手段强化转变医疗机构重治轻防的观念,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应该有1—2名名副其实的专职人员;调整和选用培养一批年轻的乡村医生,在规范管理基础上使乡村医生既要承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又要切实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公共卫生工作的费用(主要是报酬)应有政府承担,并与公共卫生工作绩效紧密挂钩。

1.3.2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

主要是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技术能力的培训,重点是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建设。从病因查找、病原确定主要环节上提高县级以下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疫情处置能力。以改变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健康需求的现状。

1.3.3应当撤销地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应该加强和扩大省级机构的人员编制和规模。地区级目前的“职能”完全可以上交或下移。如督导检查由省级和地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承担;县级直接参加省级的培训,乡村级由县级承担培训工作;疫情信息等资料县级直接可以报地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地区级好多文件是重复性质的,没有必要转发,完全可以省略;如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交通工具大大改善,生物制品和药品等一般按季度供应,且量不大,全省只有40多个县和地区,由县级直接到省级领取或由省级负责直接配送到各县反而方便快捷,没必要重复转运、转发。这样地区级现有的职能完全可以分解。把地区级的专业人员、设备、资金分解到县级以下,既能缓解基层人力、财力不足的问题。又能提高基层的整体水平,对于基层来说少了一级“婆婆”,可以节约一大笔接待费用负担。目前既是政府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这样优化调整、组合,人力、财力、设备会得到最大化利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了地区级空架式的工作状况,变虚为实。

1.3.4改进和加强督导检查模式,求真务实,强化公共卫生工作实效。

政府非常重视公共卫生事业,投入逐年在加大,部门系统应当把投入的资金管好、用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但目前不少单位领导为了应付检查、完成指标任务、“逼迫”和纵容弄虚作假。上级对下级例行检查、考评一般也是走马观花式、查阅资料式,接待消化式,职业腐败风气比较盛行。应当改进考核、考评方式,采用明查暗访式,调查走访式,举报投诉式等。加强专项资金使用审计。建立和逐步完善问责制。切实对部门和单位领导权利进行监督和制约。最大限度发挥公共卫生职能效能,让公共卫生资源真正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