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

魏华

辽宁省辽源市第七中学魏华

摘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兴味盎然地研究探索,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提高,在大量体验中得到锻炼,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形成能力。

关键词:向往学习自主氛围实践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尤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确实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知识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不但在课堂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情况下,也能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这对学生终生发展将起到积极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探索意识。

一、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感也。“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家长首先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而美国孩子放学回家,家长则问孩子,今天你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两种不同的问法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所以说,我们当教师的要先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控制课堂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营造自主氛围,让学生拥有向往学习的主动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持不同意见的矛盾,精心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到见解,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一课时,学生一看到课题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死海是不死的呢?”教师就直奔中心,让学生抓住这个问题读课文,分组讨论,待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后,又故设悬念,“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与题目是否矛盾呢?这样又一次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时间交给学生。

三、让学生拥有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我们要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提高,在大量体验中得到锻炼,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形成能力,在教师教之前,要注意先学后教。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地充分自学的过程。因为学生禀赋各异,摆脱了条条框框束缚,在自如状态下他们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会产生许多不乏生命灵性的独特见解,新课也好,复习课也好,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积极地探索。体验每一步操作的成功感和每一个现象带来的乐趣。通过多种多样的独立与综合实践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地学,积极主动的想,实实在在的练。每一堂课中教师须了解学生最需要什么?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后研究什么?并善于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试验内容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设疑、存疑,让问题成为学生知识的原动力。

四、让学生学会质疑

1.要表扬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说明好在何处。

2.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围绕中心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例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心是表现小红军的倔强,但是文章没有正面写出小红军为什么会这么倔强。如果围绕课文的重点和中心来思考,那就不难发现“为什么”的问题。事实上也正是这样。有个学生读了课文以后,提出“小红军明明走不动了,为什么还是不肯骑马?”在课文结束时,学生又提出来“陈赓全明白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提到点子上了。他们经过思考,议论问题就自勉而然解决了,教学也逐步深入了。

3.引导学生联系过去已学过后知识质疑。例如,学生学过写人的文章以后,初步懂得了要通过人物在事情中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当学生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学生发现这课的写作方法和过去学的不同,因而提出“这篇文章重点是写邱少云,为什么没有邱少云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因为它涉及的正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五、让学生拥有掌握学法的成就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21世纪的新人将来为适应时代需要,现在教师应该是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之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他们一生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指点一条路,学生能否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给予一点启示,学生能否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能否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

六、让学生拥有学中有疑的创造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能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教学中,必须教学生有疑,有疑才能产生求索兴趣,才能明白学生的目的,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打破单一的教师发问学生被动回答的教学模式,还学生提问质疑的权利,教他们质疑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研究空气中氧气成份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该怎样确定空气中氧气的成份呢?对这样的质疑教师如果只做出简单的答复就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位教师他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瓶内空气的体积,如何才能将瓶内氧气除尽?氧气耗尽后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呢?简直是处处设疑,步步为营,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综上所述,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问题固然重要,然而,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启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只要学生提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