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运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观察

董明

董明

(绵阳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绵阳市621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运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8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止晕、镇静等对症疗法,观察组患者运用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78%。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不但操作简便,而且安全性高,费用低,临床疗效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法复位;眩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173-01

良性位置性眩晕在临床极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患者发生头位改变时,会有短暂眩晕,且多数患者在躺下,坐起,后仰,前倾时会有眩晕情况出现。临床使用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经研究发现运用手法复位的方式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1]为了研究运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特做此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8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患者,男43例,女47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为(54.8±7.9)岁,病程为1个月-6个月,平均时间为(2.6±1.2)个月;对照组男40例,女50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为(52.5±8.3)岁,病程为1个月-6个月,平均时间为(2.8±0.9)个月。排除慢性中耳炎、严重心脏病、梅尼埃病、严重颈椎病变患者。

1.2方法观察组90例患者采用止晕、镇静、改善脑循环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根据患者行Epley复位:将患者的头部倾斜45°,之后让患者取仰卧位,头部超过床缘且下垂30°,下垂的同时保留30s的时间;之后将患者的头部向健侧转90°,使患者病变的耳朝上测并停止30s;患者将身体向健康的一侧转过,且将头部面向地面,停30s;患者坐起将头低30°。患者每次转头的动作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果患者在某个头位不适,出现头晕的症状就需要立即停止转动,医护人员要多患者的眼震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待患者眼震消失30s以后,重复刚才动作,直到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上述手法复位患者需每天进行1次,医护人员要每3天进行1次随访。如果发现患者有重复发病的预兆,要继续进行治疗,直到患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1.3疗效判定在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治疗后,对其临床疗效情况进行评价。患者眩晕及眼震完全消失为治愈;与治疗前相比较,患者眩晕及眼震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为有效;与治疗前相比较,患者眩晕及眼震并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加重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好转率与痊愈率之和。[3]

1.4统计学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使用SPSS19.0统计学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相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74例,治愈率为82.22%,好转9例,好转率为10.0%,6例治疗无效,无效率6.6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患者,治愈患者58例治愈率为64.4%,好转12例,好转率为14.44%,无效20例,无效率为22.22%,总有效率为77.78%。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良性位置性眩晕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耳科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没有明确的定论,临床使用药物对良性位置性眩晕进行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患者一旦发现病情并进行及时的诊断,行手法复位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4]手法复位的原理是假定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对患者的头部位置进行改变,从而使患者耳石能够沿重力的方向发生位移,复位手法的最后可以回椭圆囊,以达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一般来说,良性位置性眩晕大多会对患者的后半规管产生影响,也有少数会影响外半规管和前半规管。据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患者处于悬头位或直立时,其后半规管位置很低,容易导致结石进入。本次研究中,患者均采用Epley进行复位,在进行复位时,每个复位的步骤都应该被多次重复,且要注意停留的时间足够长。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来做,才可以确定患者的耳石回到椭圆囊内。在手法复位完成之后,患者要注意保持头部的直立,且避免弯腰、低头、抬头等动作;在躺卧休息时,要向健侧半卧防止耳石回归。Epley认为,此种治疗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重复进行,患者眼震消失或显改善直到无其他症状伴随为止。[5]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在临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不但操作简便,而且安全性高,费用低,临床疗效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晓利.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120例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2,10(10):243.

[2]刘秋玲,王跃建,周晓娓.12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4):427-430.

[3]肖建萍,黄顺贵,钟晓闵.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疗前沿,2009,4(4):84.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71.

[5]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