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携带PICC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原因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携带PICC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原因及护理

袁娜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肿瘤一区广东佛山528200

【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携带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出院后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原因,探究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携带PICC管出院的肿瘤患者有325例,将上半年接收的1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下半年接收的15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接触性皮炎的发生率,分析携带PICC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原因。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接触性皮炎发生率为11.31%,观察组患者的接触性皮炎发生率为4.4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携带PICC出院后,若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明显降低接触性皮炎发生率。

【关键词】肿瘤;PICC;接触性皮炎;原因;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从外周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导入,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置管技术[1]。PICC因其操作简单、安全、可保护血管、减少患者痛苦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如长期静脉输液、大型手术、老年病人输液、肿瘤化疗、胸外营养等[2]。但临床发现PICC为病人提供中至长期静脉治疗通道的同时也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静脉炎、接触性皮炎、静脉血栓、脂肪溢化等),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导管的留置时间,其中接触性皮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就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携带PICC出院后的护理及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原因作了简单分析,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携带PICC管出院的肿瘤患者有325例,将上半年接收的1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09例,女性59例,年龄38—60岁,平均年龄(47.2±9.4)岁,将下半年接收的15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98例,女性59例,年龄34—57岁,平均年龄(45.3±9.1)岁,所有患者均为肿瘤需接受化疗留置PICC管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避免使用过敏性材料,叮嘱患者定期更换敷料,必要的饮食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前采用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患者携带PICC本身就可能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增加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此时若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安慰,耐心解释治疗方法及良好预后,可增强患者的心理舒适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②健康教育,告诉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叮嘱患者不要吃刺激性或辛辣的食物,注意观察穿刺局部皮肤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③皮肤护理,询问患者过敏史,选用合适的敷贴、消毒剂及药物,用无张力方法固定敷贴,注意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换药。组织患者家属或其他看护人做换药、封管联系。最好采用现实操作演示或观看动态画面的方法,更加直观地了解操作要点。④针对性护理,建立PICC长期护理手册,包括患者导管型号、穿刺血管、穿刺时间、皮肤外导管长度、置管侧上臂围、置入导管的长度、患者联系方式等。⑤如发生接触性皮炎,建议患者尽快到正规的有维护资格证的医院进行维护。最后,定期家访或电话访问,获取信息。

1.3统计学分析选择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接触性皮炎发生率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接触性皮炎发生率为11.31%(19/168),观察组患者的接触性皮炎发生率为4.45%(71/157),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携带PICC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原因①肿瘤患者的反复化疗,使机体免疫力明显下降,内环境发生紊乱,使皮肤对外界的敏感性增加。②患者本身的过敏体质,使机体免疫反应的灵敏度超出正常范围,对异物的排斥反应增强,表现出过敏性反应。可用痊愈妥敷贴预防接触性皮炎③部分患者对敷贴或者消毒液中某些化学物质过敏。④敷贴透气性不好,当患者出汗较多或有渗液流出时刺激皮肤。⑤季节因素,夏天温度较高,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孔张开较大,皮肤受刺激后更敏感,因此夏季发生接触性皮炎者较多。⑥每次更换敷贴时消毒液未完全干透。⑦患者的基本护理意识比较淡薄,对插管周围皮肤的早期异常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病情严重,治疗困难。⑧消毒及换药不够及时,患者自身未意识到及时换药的重要性,为了节约费用或出于懒惰减少换药次数,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发生。

3.2接触性皮炎处理办法仅有轻微的淡红色变色及皮肤瘙痒,无水肿为轻度,处理方法为:用安尔碘消毒皮肤后再用酒精脱碘消毒,待皮肤消毒液完全干燥后,再用无张力法粘贴敷料,每周更换敷料2-3次,若出现敷料潮湿、卷边或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当皮肤瘙痒感明显,呈红色,伴水肿或硬结,部分散在粟粒状皮疹则为中度,处理方法为:每天常规消毒后,再用生理盐水擦拭,充分待干后涂擦地塞米松软膏,外用无菌纱布固定。瘙痒难忍,出现水泡、硬结、表皮剥脱,且病变皮肤面积较大的为重度,处理方法为: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擦拭,若有水泡,用无菌针刺破水泡,用棉签轻轻挤出水泡内液体,再用生理盐水清洗,待干后涂擦庆大霉素、炉甘石洗剂及地塞米松软膏,交替使用,外用无菌纱布固定,每天换药2-3次。再有严重者,可以选择氧疗,进行全身性抗过敏药治疗。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携带PICC管出院后,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概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接触性皮炎的病情发展较快,所以先前的预防尤为重要。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接触性皮炎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谭萍,尤久红,杨丽琼.PDCA循环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并发接触性皮炎患者优质护理中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7):241-243.

[2]周广红,刘思玮,张晓辉,等.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7):4078-4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