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53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53例

周辉亮

周辉亮

(福建省建阳市中医院354200)

【摘要】目的观察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三伏贴治疗53例,每年三伏天贴三次,连续贴3年为一个疗程。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90.6%.结论:采用冬病夏治“三伏贴”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能够改善支气管哮喘的症状,提高治疗疾病的有效率和治愈率,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减少了患者的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而且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冬病夏治;三伏贴;支气管哮喘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7-0331-02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支气管哮喘如治疗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在其他季节采取措施减轻或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我院在三伏天采用纯中药制剂三伏贴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于2011年起至2014年底,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我院内科门诊采用三伏贴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完成三年治疗、资料完整的53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4~76岁,病情分级轻度34例,中度16例,重度3例。

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2.治疗方法

中药制备用《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化裁,方用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麻黄、甘遂、细辛各半两,按此比例共为细末,调匀,用姜汁调成糊状制成直径1CM的药饼。

选穴第一伏选取百劳、风门、肺腧、定喘四个穴位。第二伏选取大椎、厥阴俞、脾俞三个穴位。第三伏选取大杼、膏肓、肾俞三个穴位。

治疗于每年的三伏天用鲜姜汁调涂净所选穴位,用麝香风湿膏固定药饼于穴位上,一般4小时后揭去。儿童一般贴2小时为宜。

注意事项治疗当天10小时内不宜洗澡,洗澡时不要在贴药局部摩擦。贴药时间以自己的灼热耐受度为宜,不必强求4小时。儿童以两小时内为宜。局部起小水泡可不处理,较大水泡可消毒后,刺破水泡。治疗期间禁食鸭肉、鹅肉、海鲜等易发食品。禁食生冷、煎炸食物。

治疗效果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证候疗效判定标准[1]

显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减轻

有效:原有症状有所好转或减轻

无效:原有症状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显效23例占43.4%,有效25例占47.2%,总有效率为90.6%无效5例占9.4%。

典型病例林XX男12岁,反复气喘8年,冬春季多发,发作时可闻及哮鸣音,经治疗可缓解,一年可多次发作。经2011年三伏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后,2012年治疗时反馈,一年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时气喘程度明显减轻。经一个疗程三年治疗随访已未再发。

3.讨论

哮病为本虚标实之病,本为肺、脾、肾三脏不足,是其发病的内在因素,气候转变,饮食不宜、寒温失调为发病的诱因。三伏贴是中国传统医学冬病夏治的特色,是内病外治之方法的具体体现,具有方法简单、效果确切、治疗方便,患者顺应性强。

选择三伏天贴敷治疗是以《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为理论依据,利用三伏天天气炎热,在局部腧穴上敷以辛温发散之药,以达祛除寒邪,宣通经络,补益人体正气之功效。且三伏天为庚日属肺与大肠,哮喘为肺系疾病,故选择“天温日明”之三伏天治疗。采用清代名医张璐所著《张氏医通》之“白芥子涂法”由白介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半夏、麝香组成[2],治疗时加麻黄,去麝香(因麝香过于昂贵)。白芥子利气豁痰、温肺散寒,能驱皮里膜外之痰。细辛温肺化饮,有中枢性镇咳作用,是治寒喘之要药,具有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能消除支气管痉挛。延胡索行血气而利肺气。甘遂苦寒,宣通肺气,促进痰液排出,半夏化痰燥湿理气,具有镇咳作用,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所含麻黄碱、伪麻黄碱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穴位贴敷所选背腧穴皆在督脉及膀胱经上,此二经总领一身阳气,是调节各脏腑功能和防御病邪侵袭的主要经络。百劳能补肺除劳,而风门能祛风解表,肺腧宣肺理气作用,定喘为治哮喘的重要穴位,具有止咳平喘之功,大椎能解表散寒,厥阴助理气活血,脾俞健脾祛痰,以绝痰源,大杼通经活络,膏肓补虚益损调理肺气,肾俞补益肾气。总的达到祛风散寒、宣肺平喘、温脾化痰、补肾纳气之功。现代研究显示刺激大椎和背腧穴既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又能兴奋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进而改善通气功能。

“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研究发现通过天灸疗法以后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加E—玫瑰花结形成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同时血中嗜酸性细胞明显减少,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含量下降,明显抑制机体的过敏状态,同时在促进激活气道平滑肌细胞上腺苷酸环化酶,使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细胞内CAMP(血浆环腺苷单磷酸)的合成,提高CAMP的水平,能有协调气道平滑肌的功能增强,能抵御风邪的侵入,起到预防的作用[3]。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7.

[2]张璐《张氏医通》咳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郭志华喘贴灵治疗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作用机理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