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认知与行为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认知与行为调查研究

苏超

苏超(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16岁以上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从中发现了潜在的体育锻炼认知、体育锻炼能力、体育锻炼行为及体育锻炼环境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同时,对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做了对策思考。

关键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认知;行为;调查

前言

伴随着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近几年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化人们的体育意识和促成人们的体育行为也成为当前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认知与体育行为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调查研究社区居民的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可以科学地分析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因素,了解社区居民的体育群体认知和群体行为,进一步推动社区体育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主要随机抽取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共18个街道的年龄在16岁以上的居民为被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3)数理统计法

2.体育认知、体育行为互惠理论

2.1需求模式

2.2体育需要与动机引发体育行为的机制和原理

体育需要存在客观需要和主观需要两种形式,当主观上觉察到体育的需要时,体育需要也就成为了体育认知的一部分——内部需要,随后人在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条件的交互影响下产生体育情感——即出现对目标的期望,由此诱发了人的体育动机,从而产生体育行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研究结果之居民体育认知

由于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育人口的分类各不相同,所表现出来的体育意识得分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性别方面:男性的健身意识要略微高于女性,这可能是由于男性在社会中受到压力远远高于女性,因此通过体育锻炼来缓解压力从而造成这种的趋势;在年龄方面:60岁以上体育意识最高,其次是16-30岁、46-60岁、31-45岁,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就出现了60岁以上人群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加的关注,基于这种理念使他们对体育产生较高的认知,其余的可能使由于家庭或工作的缘故使他们对体育的认知略微的低与60岁以上的人群;在文化程度方面:文化程度的高低和体育锻炼认知成正相关,大学以上文凭的人群体育意识较高,其次是大专、高中、初中、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在体育锻炼人口方面:体育人口居于上位,其次是亚体育人口、非体育人口,因为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口必然会对体育有较高的认知,否则将不会产生体育锻炼的行为。

3.2研究结果之居民体育行为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理论,可以看出个体行为离不开两个因素,即环境的刺激和个体心理作用。同时,个体的意识与行为对环境也有反作用,从而影响环境状况。因此,研究城市居民的体育行为,就应该首先对他们的行为环境-即社区体育健身环境情况进行分析。以社区健身环境存在形态的分类标准(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依据,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描述乌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状况,即居民所在社区的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健身氛围。

3.2.1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状况

(1)乌市社区体育场地器材情况以及居民的评价

我市的体育场地大部分为政府投资拨专款建设而成,场地分别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各体育场地中建有适合大众健身的各种功能齐全的体育器材。室外场地向广大公众开放,不收费,属于公益性场所。室内场地多为俱乐部会员制形式,老百姓要想加入俱乐部,必须交纳一定的会费,方可成为会员,具有一定的营业性。这样的场所健身条件好于室外,相应的配套设施也比较齐全,是具有一定收入的体育爱好者喜欢去的地方。目前,我市的全民健身活动主要在几种场所进行,单位体育场馆、公园、辖区学校、街道办事处、社区公共体育场地等。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人们体育需求的增长,现有的正规场地设施很难满足实际需要,。在调查中,老百姓对社区体育设施也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器材较少,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体育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需求,都是影响居民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

(2)乌市健身氛围

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和开展多样化的健身项目是保持居民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源泉,是提高他们锻炼积极性的良好前提条件。只有前两者得到有效的保障,全民健身事业才会如火如萘的开展。据调查统计,全民健身活动主要在早晚进行,活动群体的活动内容也有较大的差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组织程度不高,大部分属于自发、非组织的。参与者有少儿、中青年、老年,年龄跨度比较大,以老年人居多。此外,职业分布较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由于个人需求不同,价值定位也不同。活动内容包括:扭秧歌、健身操、太极拳、气功、舞蹈、、形体健美与散步、跑步等。活动的时间长短不一,因年龄、身体状况而异,活动的人数也因地理位置不同存在较大差异。

3.2.2次数、时间、强度三维度特征分析

从以上三个图表中看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538人中,有22.3%的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4次以上〔其中≥5次/周(9.9%),,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足3次的却有45.5%;同时,有48%的人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30min,但却有29.7%的人不足30min/次。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美国运动医学学院于1995年推荐的锻炼方式:每周≥3次,每次≥30min,中等强度。为此,从以上统计数据看我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尚有锻炼时间不够,频度过低的问题。

3.2.3乌市居民体育消费概况

调查显示:乌鲁木齐市居民年消费水平在301元-1000元的占38.4%左右,1000元的以上的居民占均25.64%,其中最大的体育消费数额为24300,平均消费水平为739.99,在进行体育消费当中62.8%的人群用于购买运动服装;41.5%的人群用于购买体育器材或体育用品;28.5%的人群用于订阅体育报刊、购买体育图书;20.8%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7.4%观看体育比赛,通过调查发现,重视体育运动的人群在体育消费中投入的较多,但部分人群对体育消费认识不够,从事体育行为仅限于散步、跑步、太极拳等不花钱的项目。由于缺乏体育消费意识,还不能接受“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要靠我们加强宣传教育与引导,同时经济条件不允许与场馆的缺乏也是影响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4结论

(1)乌市男性居民的体育意志得分明显高于女性。

(2)60岁以上居民的体育认知和体育情感得分最低,与其他年龄段居民存在显著性差异。

(3)居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其体育认知和体育情感得分越高,并且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居民体育认知得分明显高于其他文化程度居民,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居民体育认知和体育情感得分明显低于其他文化程度居民。

(4)乌市体育锻炼人口中体育人口的体育意识明显强于亚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亚体育人口明显强于非体育人口。

(5)在583名被调研对象中,体育人口有80人占总人数的13.72%、亚体育人口373人占总人数的63.98%、非体育人口130人占总人数的22.30%。可见,被调查者中有453人近一年参加过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77.7%。依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数据公报,2000年我国城乡人群不同程度参加体育活动者为35.6%,与之相比,乌市居民体育锻炼人口明显大于全国总体水平。

(6)最近一年参与过体育消费的居民有388人,占总人数的66.55%。其中16-30岁的人群体育消费金额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居民,而且体育消费水平随着居民年龄的增大而降低。体育消费与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成正比,且体育人口、亚体育人口、非体育人口相互之间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5建议

1面向全体居民,尤其关注体育弱势群体,因材施教、注重引导,大力宣传体育知识,提高居民群体体育意识水平以及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水平。

2推出丰富多彩的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项目与活动形式

3要针对各类人群、各个收入阶层居民、各种类型生活小区设计体育锻炼项目,如规范引导正在兴起的户外健身等休闲体育活动,把受到不同人群欢迎的健身项目系统推介出来,力求多样化。

4营造社区体育健身的物质、人文环境,促使群体体育行为的形成,养成居民终身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宋杰,孙庆祝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05年第4期3~4

[2]莫磊大学生体育观赏能力探析及现状调查研究[D]2003年5月11~1

[3]何颖等西南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意识测评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9~11

[4]周全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国民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D]2006年11月172-186

[5]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6~39

[6]张铁明等小城镇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行为特征及影响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3~4

[7]吕树庭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大众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2月17~18

[8]丁妍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价值省察[D]2004年5月26~2

[9]韩冰转型期武汉市不同阶层人群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特征的研究[D]2006年5月10~11

作者简介:苏超(1983—),男,陕西汉中人,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