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爱情》从小说到电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1980年代的爱情》从小说到电影

王霞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从它诞生以来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说与电影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运用语言符号传达叙述内容、塑造形象的语言艺术,小说中的形象需要读者通过符号进行想象和还原。而电影是影像的艺术,它以画面为载体叙述故事,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本文以《1980年代的爱情》为例,浅谈从小说到电影的一些变化。

【关键词】改编;小说;电影;

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在论述小说和电影的关系时,如是说“电影从活动的照片发展为述说一个故事的那一天起,便是小说不可避免地变成原料或由故事部门大批制作出来的开始。”从小说到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完成审美转换,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改编。湖北恩施土家族作家野夫的《1980年代的爱情》被霍建起改编成了同名电影。这部影片从小说到电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角色的设置

人物角色的设置在电影中至关重要,人物是电影的灵魂,人们看完一部影片后可能忘记了情节或场景,但总有几个人物形象会令人印象深刻。与原著相比,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在人物的设置上也做了一些改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成丽雯,这个角色从小说到电影没有太大的变化,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才女,早年的成长经历使她早慧,从小就有一种与人疏离的孤傲。她受尽苦难,从小就目睹父母挨整,高考因为一分之差与大学无缘,顶替母亲的职位到偏远乡镇当一个小售货员,独自守着遭流放的父亲。与关雨波的爱情无果后嫁给了一个汽运司机,可是婚后不久丈夫就车祸去世了,留下一个女儿和她相依为命,最后又因癌症离开了世界。可她依然能够乐观坚强地面对,她经常说的话就是“人一辈子,好好活你自己的就行”。对于和关雨波的爱情,她一直隐藏在心中,总是默默无私奉献着。小说是以关雨波为视角的,读者无法获悉丽雯对雨波的真正情谊。在电影中,从关雨波第一次在公母寨出现,就有丽雯俯窗发呆思念,缝纫时把脸埋在手臂间独自忧伤的镜头,显然关雨波的出现扰乱了她的心绪。她对雨波的爱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一样,爱他不是把他留在身边,而是让他去远方自由地翱翔。

关雨波,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们学校唯一的大学生,是一个有才华,有志向,又有一种天性的懒散和叛逆的人。他浪漫多情,他爱丽雯,可是却总是在要向丽雯表露心迹的那一刻退缩,在丽雯的放逐下没有争取和反抗,这也体现了他懦弱的一面。经由电影改编后,关雨波这个角色比小说中的他多了一份离别的决绝,小说中他一再表示如果丽雯愿意,他愿意从此留下,宁肯影随俪从,终老是乡。

小雅,是关雨波大学时的女朋友,是一个骄傲强势的女孩。在她的潜意识里,爱情是要两个人挽手散步作秀给别人看的。雨波对她的感情则是若即若离,若有若无。小说中没有出现这个人物,只在别人的对话和信件中出现过。电影为了突出矛盾,形成一个三角恋关系,增加了一个情节,小雅来公募寨看望关雨波。小雅的出现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她的出现促使雨波开始认真思考他对丽雯的感情,知道丽雯在他心中是无法替代的。

丽雯父亲,在小说中是50年代的大学生,因为在文革中站错了队,文革结束后被派到公母寨务农改造。而电影中的丽雯父亲是一个桥梁工程师,因为受丽雯母亲的拖累而被下放改造监管。这是电影中改动最大的角色,不仅人物的生平经历改动很大,就连人物的精神状态也改变很多。小说中的丽雯父亲,尽管偏居深山老林,仍然散发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儒雅气质,不仅对历史的发展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对改革开放的时代变化也了如指掌。对生活有了一种历经风霜后的云淡风轻。而电影中的丽雯父亲,却深深地对自己的现状感觉悲哀。

二、淡化的政治背景

电影时长的局限性决定了编剧要将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提炼出来,因此情节的筛选和人物的设置显得格外重要。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的编剧是野夫,电影和原著的情节、人物设置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原著作者所要表现的个体生命在历史的车轮中化为血泥的悲剧性在电影中淡化了很多,更多的是从人物的爱情关系加以发挥。

电影中丽雯的爸爸是一个桥梁工程师,因为受丽雯的妈妈的拖累才被下放到公母寨务农的。而小说中丽雯的爸爸曾经在县委办工作,因为“文革”中站错了队,“文革”结束之后便遭到了时代报复的人。而关雨波的爸爸又是文革中被打倒的人,二者的对比更显示出在政治面前,人的无可奈何,只能随波逐流。小说中一直在强调一种政治的东西,书记劝说雨波不要和丽雯谈朋友,因为丽雯家庭背景太复杂,会影响雨波的政治前途。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对比,“文革”中,雨波父亲被监管,“文革”后,丽雯的父亲被监管。两个看上去坚定拥护共产党、毛主席的人,都似乎始终没有弄清楚,他们究竟是被谁在监管和迫害。两人的父亲都是这个国运下的祭品,他们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各自分担着恶世的疼痛。

文中有大段描写造反派和当权派,保皇派和造反派间的斗争。文中也详细描写了丽雯的父亲从50年代在学校经历“反右”斗争,到三年大饥荒、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被清理的过程,在历史巨轮的推动下,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只能裹挟前行。丽雯的父亲曾有段自述:“个体的悲剧,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实在无足轻重。三中全会对‘文革’的否定,以及对毛的评价,我都是认可的。中国人要想走出这个困境,必须是进一步改革开放。你们这一代生逢其时,是应该为此参与并努力完成的”。

改编成电影的《1980年代的爱情》更像是导演霍建起与作家野夫,这两条流淌了十几年的奔腾大河,偶然的一次灵感交汇。从小说到电影,从语言叙述故事到通过画面流动展现故事,表现形式的不同,带给受众的感受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参考文献】

[1][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高骏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汪流.中国的电影改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

[3]程惠哲.电影改编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3期

[4]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作者简介:王霞(1993.09-),女,汉族,湖北荆州人,湖北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文艺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