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众舞蹈的现状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浅谈群众舞蹈的现状与发展

高洁

群众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以群众为主体,在群众中进行,并以群众自我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舞蹈活动。群众自己掌握和应用舞蹈的手段,通过舞蹈艺术的创造和传播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群众舞蹈不像书法、绘画等对“技术”要求特别高,不需要经过专业舞蹈的严格培训。群众舞蹈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将大众性、娱乐性、参与性、民间性融为一体。根据目前我国社会舞蹈活动的现状,群众舞蹈大致可分为民间舞蹈、社交舞蹈、校园舞蹈、儿童舞蹈等主要门类。

我们知道,群众舞蹈和其他群众文化一样起源于劳动和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需求。我们的祖先,为表达捕鱼、狩猎和采集收获物的欢乐心情,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以自我娱乐。倘若群众舞蹈没有了“自娱性”,也就不能成为群众舞蹈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舞蹈在内容上日益丰富,形式上多姿多彩,多方面地反映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审美需求。因此,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在历史的发展中看群众舞蹈

舞蹈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艺术种类之一,也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之所以能被保存并发扬光大,不仅有历史文化的原因,也必然同人的本能有关。

我们的远古祖先,在经历了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漫长的蛮荒时期和旧石器时代,在与大自然不停地搏斗和磨练中,不但懂得了用火烧食物和打磨制作用来防御野兽的石器、骨器,打完猎物后大家围着分享食物,带来了愉快的情绪,当语言形成前的喊叫和手势不足以表达情感和某种意思时,人们便扭动和弯曲自己的躯干,以双手击掌或拍打自己身体各部位,做出顿足、跳跃等动作来发泄情绪,这种用动作来表达内容的形体语言就是人类最古老、最初的舞蹈。在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中的“狼山岩画”上清楚看到,那些若干大小不等,排列不均站立着的人们,他们身后都装饰着一条长短不一的尾巴,做出双手叉腰或展开双臂模仿飞鸟和某种动物的姿态。从中可以看出远古时期的“舞蹈”也是以群体为主的自娱自乐。

自远古至今,舞蹈通过群众自己传承和发展创造的形式流传下来。20世纪20年代以后,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中国开始出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新特征的新舞蹈艺术。1928年在为欢庆工农兵政权诞生的庆祝会上,农民群众表演了歌舞《打破旧世界》等节目。1942年,陕甘宁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活动,当时的《大秧歌》、《腰鼓舞》等舞蹈反映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火热的生活,促进了群众性舞蹈活动的发展。人们将社会群众舞蹈看作是实现与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媒介,看作是心灵沟通与交往的方式,它没有职业舞蹈所潜藏的那种职业劳动感,而是自由的尽情的,自觉自愿的去宣泄,去追求,参与社会舞蹈活动的人们最直接的目的是自娱而不是娱人。

二、目前群众舞蹈的现状

改革的浪潮,给群众舞蹈的传统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四、五十年代的“秧歌腰鼓”等一类民间舞蹈了,观念发生了由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步进开放,由外界转入自身的深刻变化。重要的在于参与,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韵律,从中获得自我审美价值和生活情趣。随着改革开放与政通人和局面的出现,自娱性的群众舞蹈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群众中自发普及。

(1)幼儿园

我国绝大多数的幼儿园对舞蹈教育工作开展得比较好,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舞蹈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要,有助于儿童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和舞蹈表现力,使身体匀称发展。现在的父母也很重视对自己的孩子从小培养舞蹈艺术教育,使他们将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儿童舞蹈天真活泼,具有动作夸张和拟人化的特点。例如六一儿童节前夕的电视栏目里,大量的舞蹈节目,质量上乘,形式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2)中、小学

中小学学校对学生的教学目的以及教育形式有所转变,开始从对学生的启蒙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慢慢转变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偏爱。例如现在家长对自己子女的学习文化分数、名次很重视。他们看中的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只顾让孩子埋头于繁重的数、理、化课程当中,忽视了子女身心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对孩子德育、美育的培养,对艺术教育特别是舞蹈教育很忽视,“重文轻舞”的现象成为全国各个中小学普遍的问题。但有些中学对舞蹈教育也很重视,例如北京市第二中学排演的舞蹈作品《红扇》就深受广大群众朋友的欢迎和喜爱,整个舞蹈充分体现出了青少年对舞蹈的渴望与向往,也体现出了他们灵活、敏捷的肢体,静与动,劳与逸相结合,才能使他们均匀的成长。

(3)大学

大学相对中小学要重视一点。首先他们不像中小学生那样有很多繁重的课程,其次他们的年龄稍大些,正准备慢慢步入社会,所以对自己的姿态及形体的线条都非常重视,能辨别出美丑是非。目前各大院校都开设了形体课作为选修课,使他们初步接触到了舞蹈。多年以来集体舞就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如五十年代的《青年圆舞曲》、《阿细跳月》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外来舞蹈文化的影响,近年来他们已不满足于原先流行的集体舞,开始吸收融合西方舞的动作、节奏来丰富集体舞的形式和内容。不少大学还创建了自己的舞团,如上海复旦大学当代舞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等等,他们用现代的思维创作出《情》、《起跑线上》等优秀作品,从群众性舞蹈的发展上看是一个好苗头。

(4)中、老年群众舞蹈

目前群众性的广场艺术方兴未艾。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热闹的锣鼓声,看到成群结队的老大爷、老大娘挥舞着手中的扇子、手绢,扭动着不太灵巧的身体和步伐,真让人羡慕他们的活力。群众舞蹈主要靠浓郁的民间特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取胜的。

群众舞蹈是最能直接表现人的情感活力,越是强烈的情感就越难用语言来表达它,如果说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最基本手段的话,那么群众舞蹈则是最直接、最具体、最丰富、最形象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方式。

三、群众舞蹈活动的发展趋势

舞蹈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包含着其他艺术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它不仅具有赏心悦目的直观形体美,而且已经从反映表象走向表现更深刻的内涵,使人们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情趣和美感享受。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的审美价值也越来越高。正如有的评论家说:“它将是现在和未来社会中极有前途的艺术门类。”

群众舞蹈又以群众为主体,从而更具有广泛性。它的基本群众是充满朝气和青春活力的年轻人,随着人们的不断需求,又把中老年人扩大了进来,少年儿童也不例外。群众舞蹈这个艺术门类同时容纳各种年龄层次的人们,这样的吸引力是其他门类可望不可及的。他们不仅是舞蹈艺术的观赏者,而且是群众舞蹈的积极参与者、表演者和创造者,事实已经证明,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群众舞蹈是舞蹈艺术事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群众舞蹈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对于广大群众的各种舞蹈活动应给予大力扶植,积极组织、热情服务、合理引导。要广开门路,除了举办各种类型的舞蹈培训班、组织小区间交流演出、文艺晚会外,还要提倡企业、单位举办各种比赛,举办家庭的自娱性舞蹈比赛,多渠道地开展舞蹈活动。为了群众舞蹈的明天,不能忽视对中小学生进行舞蹈文化教育。舞蹈艺术作为美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艺术修养、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增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当前开展群众舞蹈活动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群众舞蹈活动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现综述如下。

群众舞蹈,顾名思义,必定与广大群众密切相关。观赏也好参与也罢,一旦失去了群众,也就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根基与理由。它能吸引广大群众观赏并参与的最大吸引力就是增强自身的娱乐性。这是群众舞蹈的最大特色,也是我们编排群众舞蹈要遵循的规律。很多水平很高,艺术性很强的舞蹈,群众也觉得好看。虽然喜欢却并不准备参与,因为这些舞蹈既不通俗也不好学,群众参与不了。因此,我们要培养一些年轻的创作骨干,创作一些老百姓熟悉的题材作品。群众文化的舞蹈作品通常都大量地使用群舞形式,也就是常说的“人海战术”,这一方法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但同时也避免了水平差异带来的一些作品缺陷。所以,在合成作品时,多考虑队形变化及音乐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

从群众舞蹈要在普及中得到提高,只有在活动和比赛中展示,才能促进其发展。

群众舞蹈的参与者来看,目前仍是中老年人居多,而且大多以女性为主。青少年相对来说要少一些。而从舞蹈本身来说,它是一个青春活力四射的艺术,理应受到青年人欢迎,但事实并非如此。

群众舞蹈是把静与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大众化特征的一项文化活动。如何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特别是青少年参与进来,还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引导。从群众舞蹈的种类上来看,以传统健身型的民间舞蹈居多,而符合时代气息的带有现代创意的舞蹈较少,这也是影响青年人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在节目的创排和选编上,能注意一下青年人的特点,群众舞蹈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

让群众舞蹈的内容更加丰富些,进一步加大企业文化、商业文化、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利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更好地开展群众舞蹈,与专业舞蹈团体加强联系,业余与专业结合,促进群众舞蹈艺术进一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