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措施预防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95例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1

物理措施预防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95例护理体会

孔永霞

邯郸市中心医院河北邯郸056001

【摘要】通过2008年6月-2012年3月在我科行脊柱骨折手术95名患者护理过程的系统回顾,对物理措施预防脊柱骨折手术术后DVT形成的护理措施进行经验总结。

【关键词】物理措施;预防;脊柱手术;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313-01

随着近年来脊柱外科手术技术和难度的不断提高,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概率也在逐步增高,临床发生率约为0.9%~15%[1],为骨科严重术后并发症之一。该症多见于下肢,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导致病人患肢部分功能或完全丧失而致残,严重时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由于抗凝药物所引起的潜在性出血等并发症,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使用单纯物理措施来预防脊柱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2]。我院于2008年起对常规脊柱手术患者使用单纯物理措施治疗,在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脊柱手术患者95例,男63例,女32例;年龄17~78岁,中位年龄61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脊柱手术治疗,其中腰椎手术57例,颈椎手术19例,胸椎手术14例,多部位联合手术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DVT危险因素及术前3个月均未使用抗凝治疗。

1.2护理措施

1.2.1护理评估依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既往史、拟施手术以及配合程度等情况,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网,作出DVT风险分级评估,手术后再次做出评估。对DVT风险分级为高度及以上的患者,入院后即测量双下肢距髌骨各10cm处的肢体周径,作为对比观察的依据。

1.2.2病情观察脊柱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常发生于术后的2~5d[3],此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的肿胀、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每日测量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做好记录。如患者术后发现肢体远端新发DVT,遵医嘱予以制动,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发绀等现象,防止并发肺栓塞[4]。

1.2.3抬高患肢,防止术后深静脉回流障碍。

1.2.4术后下床前护理①给予肢体被动活动:按摩患者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等,方向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每侧肢体按摩5min以及其他部位被动活动。主动运动:鼓励患者进行包括深呼吸及腓肠肌、股二头肌及臀大肌等长收缩训练[5]。②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每天2次,每次不少于30min。在使用充气加压装置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肢体皮肤、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注意肢体保暖,及时询问患者的感觉。

1.2.5下床后乃至术后3个月给予肢体主动和被动活动,同时坚持使用加压弹力袜。

1.2.6健康宣教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的宣教: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多饮水、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以保持大便通畅,从而减少因便秘引起的腹内压增高[6],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2结果

8名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发生DVT,发生率为8.4%,经积极治疗无一人死亡。

3体会

单纯物理措施预防脊柱术后DVT形成是一项比较新的治疗方法,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观念和技术,在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新原有的护理知识,与本单位正在开展的新的治疗手段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护理任务。预防脊柱术后DVT形成的护理措施应是综合的、全面的,从入院评估到出院宣教,将预防措施贯穿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每个环节;体现在观察病情、饮食、术后体位及功能锻炼等各个方面,才能降低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喻瑶瑶,罗春梅.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J],2014,7(3):91-94.

[2]陈用国,蔡靖宇.脊柱术后并发下肢静脉栓塞的风险及预防[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5):750-752.

[3]梁晓宁,郭瑞君,许涛.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9):1624-1627.

[4]李丽娟,董晓莺,陈清丽,等.踝泵运动对预防髋部骨折术后下肢血栓形成的效果[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5):478-480.

[5]黄淑君.3方法预防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1):154—156.

[6]唐泓原,张黎民.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移成的预防护理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63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