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泡球蚴病的CT诊断(附14例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肝泡球蚴病的CT诊断(附14例报告)

叶小军吴桐

叶小军吴桐

(新疆自治区胸科医院放射科内蒙古乌海016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肝泡球蚴病的CT影像表现分析认为,大范围、形态多样并存和肝缘收缩内陷伴条带状钙化较具特征,对肝泡球蚴病的CT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对该病的鉴别诊断作了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肝泡球蚴病;CT;碘帕醇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079-02

近年来由于CT在边疆牧区的应用,使肝泡球蚴病的临床误诊明显减少。为深讨该病的CT影像特点,现将我们1991年12月~1993年2月经CT检查并得到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肝泡球蚴病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本组14例患者,男8咧,女6例,年龄27~65岁,平均45.5岁;汉族3人,哈萨克族8人,维吾尔族3人。右上腹疼12例,右上腹硬性包块6例,黄疸6例,14例包虫皮内试验均阳性,患者都来自山地牧区。

使用PHILPS—640型全身扫描机。层厚10mm,层距10mm,扫描时间4.8秒。

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前半小时及临检查前静脉注射5ml碘帕醇,后高压注射碘帕醇50ml,立即做三期增强扫描,对比观察。

2.CT检查结果

本组14例术前CT均诊为肝泡球蚴病。病灶主体位于肝右叶9例,肝左右叶交界区4例,左外叶2例,受累范围均占2个肝叶以上;13例单发,仅1例多发,最小病灶横断面100mm×80mm大小,最大病灶横断面200×140mm大小。平扫时病灶与正常肝组织间有一相对低密度区,CT值25~43Hu,与肝组织分界不清,增强后病灶无强化表现,但其境界变清,病灶与肝组织对比度增加,范围较增强前扩大。14例病灶内均有大范围、形态各异的高密度钙化影,CT值135~1230Hu不等,呈弥散星点、颗粒状,斑块状,簇状,弧圈状,(贝壳)状,边缘条带状,常以多种形态钙化并存,在病灶内及钙化较密集的区域夹杂小囊状液化。5例病灶内形成较大的液化腔,钙化主要沿极不规则的液化腔周边带分布,9例无液化腔的病灶,其钙化的主体部分均靠近肝缘,以此为基底向深部浸润发展;10例病变的肝缘有条带状或致密的簇状钙化,相应肝缘部发生广泛或局限收缩内陷,甚至整个肝叶萎陷。6例病变肝叶不同程度增大,14例均有健叶代偿肥大,11例肝门受浸,4例肝内胆管扩张,4例浸及邻近腹腔脏器,1例脾大。

3.讨论

肝泡球蚴病绝大多数(90%以上)原发于肝脏[1],具有癌样浸润的特点,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就诊时往往已属晚期,多个肝叶受浸,临床上易误诊为肝癌。病灶由无数小囊泡集合成状体,囊泡不断向外芽生致病灶渐大成巨块;因囊泡内为胶状液及豆渣样蚴体碎屑,且囊泡微小(一般直径为0.1~1mm,也可达3mm[2]),所以CT难以分辨而主要表现为实体影像,密度稍低于肝组织,CT平扫图像表现病灶与肝组织分界不清;增强后病变组织缺乏血管而不强化,使病灶境界变清,范围亦较平扫扩大。因此,增强扫描对了解该病的浸润范围很有必要。病灶中央因营养障碍常发生变性坏死,溶解成胶浆状液体形成空腔,CT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更低密度及水样密度区,内缘极不规则。据蒋氏综合国内90例肝泡球蚴病的临床病例分析,巨块型占67.7%,中央坏死腔形成占21.3%[3].本组14例均为巨块型,中央坏死腔形成占35.7%。病变坏死组织易继发钙盐沉积,形成大范围、形态多样的钙化夹杂小液化灶,钙化灶的CT测值往往偏低,主要受部分容积效应影响。而钙化较集中区域及中央液腔区可能为病灶初发部位。当病变浸及肝缘,因钙盐沉积和组织变性萎缩在边缘形成条带状钙化并有萎缩,甚至整个肝叶萎缩内陷。当病变较大时,可使所在肝叶总体积增大,同时健叶也可代偿性增大。肝泡球蚴病灶常累及肝门区组织,压迫,侵蚀胆管及门静脉,导致肝内胆管扩张,门静脉高压,甚至向邻近脏器浸润。临床上出现黄疸,纳差、肝脾肿大。本组14例CT表现以大范围,形态多样并存夹杂小囊状液化及肝缘收缩内陷伴条带状钙化较具特征。

肝泡球蚴病CT诊断上需与肝巨块型恶性肿瘤。钙化机化性肝囊型包虫病、肝海绵状血管瘤及肝脓肿鉴别。肝恶性肿瘤一般少有钙化,或仅有少量钙化,且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往往使肝缘外隆形成“驼峰”征,与肝泡球蚴病所致的肝缘收缩内陷不同,鉴别不难。当肝泡球蚴病灶初起较小或少有钙化时,可能与肝恶性肿瘤难以鉴别,应结合临床。钙化机化性肝囊型包虫病形态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平扫时即与肝组织分界清晰锐利,灶周无低密度浸润带,其内钙化较单一,不夹杂小囊状液化,大多表现为卷曲的条带状高密度钙化影与机化的低密度带相间缠绕,形似“斑纹”状,可以鉴别。肝海绵状血管瘤为低密度,增强后快速扫描,具有造影剂自病灶边缘带向中心充盈以及延迟平复的特征,鉴别容易。肝泡球蚴病灶中央形成液腔后尚应与肝脓肿区别,后者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可以形似肝囊肿,平扫境界较清楚,部分病灶内可见气液平面,一般无钙化,囊壁有强化表现,增强后病灶缩小,与泡球蚴病灶扩大不同,据此可避免误诊。

综上所述,CT对肝泡球蚴病的诊断具有独到之处,对其他检查及发现肝内肿块,特别是单发巨型肿块应行CT检查,以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冯兰州.寄生虫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1044.

[2]赵慰先.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22.

[3]蒋次鹏.肝泡球蚴病(泡型包虫病)[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0,6(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