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

白萨日娜1王学恩2塔娜1

白萨日娜1王学恩2塔娜1*(通讯作者)

(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

(2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农牧系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目的知识教育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全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某医学院校2011级158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1582名被试者中在具体的10个因子中,躯体化5人,占0.32%;强迫78人,占4.93%;人际关系敏感81人,占5.12%;抑郁18人,占1.14%;焦虑13人,占O.82%;敌对23人,占1.45%;恐怖10人,占0.63%;偏执23人,占1.39%;精神病性2人,占0.13%。结论医学院校生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特殊性,10个因子调查结果得出,心理问题表现在:疑病症倾向、学习负担过重,很容易产生消极人生观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医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应遵循:知识传授与问题解决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咨询相结合;健康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起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071-02

1.问题提出

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的生活不再那么平静安逸,沉重的学习负担、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复杂的人与人关系,还有大部分的学生必须面对的高学费带来的家庭经济压力等,多种因素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抑郁,导致矛盾冲突和困惑,大学生成为了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在大学校园内因心理问题原因导致的休学、退学和其他事件每年都发生。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未来的事业关系更多人的健康,这更需要他们自己具有一个稳定、积极、向上和健康的心理素养。但事实上,由于医学生所学习专业的特点,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有一些个别学生成为他们所学习专业的受害者。在当今发展素质教育追求高质量人才的时代环境下,对医学生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2.医学生心理问题特点

医科大学除了像其它高等院校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外,还有所医学专业和将来要作为一个医生要面对的特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疑病症倾向

医学生经常会把教科书上所学的有关知识首先用在自己身上,对照检查自己,甚至有些医学生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比如,临床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诊断学》时每上一章就在自己身上寻找是否存在某种疾病,并且惊奇的发现,书上讲每一条症状在自己身上都存在。一本书学习完了,所有疾病都得全了。当然随着知识的深入学习和临床实习经验的增加,多数疑病症状会自然消除。因此,医学生在每个年级都存在这种现象。

2.2学习负担造成的焦虑压抑

相比其它大学、医学生的学习负担较为严重。医学的课程多,课时多,实验多,考试多,并且课程内容单调枯燥,教学课堂严谨呆板,科学性,趣味性很少,许多医学知识没有任何的理解和质辩的内容。只需要死记硬背,是一种机械式记忆,所以造成厌学的情绪。据了解,医学生中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比例要比其他大学多。如果学校不重视开展各种课外文体活动,丰富生活,活跃气氛,对学生是一种沉重的压抑,环境很容易产生厌学,进而厌世的各种心理问题。医学院校中休学、退学、转专业的学生很明显。

2.3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要调整

现代医学教育应体现的是超前性的,高层次的医疗技术操作应用型人才,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而仅具有较强诊断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人才。但是在一些医学院校,特别是在非综合性的单纯医学院校,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普遍缺乏专业课外的其他知识教育,如:人文科技、文化艺术教育、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等,所形成了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完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

2.4医学院校生心理负担

所学知识过于专业化使他们的就业路偏窄产生了心理负担。目前在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校期间都在学习更多我知识,多选课,多考证,目的是拓宽专业的涵盖面,增加就业的选择条件。但在医学院校,特别是一些单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非常专业化,增加了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担忧,很多学生除了本专业外什么都不会做,甚至本专业的知识也较缺乏的现象。

3.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开展符合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建立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能满足学生需要。

3.1知识传授与问题解决要结合,树立新的健康观

在学习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等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建立这种观念:人是心理和生理的结合体,人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应该认识全面的人,形成全面的健康观;还要树立新的医学模式观,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思格尔(Engel)率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疾病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因素;是环境、生理、心理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所以了解病人的疾病对病因、病理、症状、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的分析、判断和对策都必须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然后建立自我调节机制,并结合现实事例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培养自我调节的技巧和能力,建立完善的心理防御机制。

3.2课堂教育与课外咨询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大范围的知识传授,重在解决认识问题,个别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需要个别解决。一般大学都有专门对学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这是很便捷的服务途径,只要利用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可以为大学生解决好多问题。

3.3健康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要学生们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不在心理本身,而在由于大学生对某些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的缺乏,使思维进入一个误区而产生的认识冲突,引发情感焦点和个性问题,所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很重要。学校学生都应重视。

3.4知识教育与素质培养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光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也应学会并掌握解决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使学生将来成为医师所具备的心理素质的心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学生增多,医学生中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低年级医学生中尤为突出。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型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时,教育工作者也要学习医学心理学,并在实践中掌握和应用。

笔者认为以上出现的几种问题,以心理学观念分析并予以引导,疏导和教育,虽并不完善,但效果很好,值得大家交流。心理学不仅学生要学,各学科教师更应该全面学习掌握应用。只要各学科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岗位上肯于思考,善于思考,敏于探索,就会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心理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能够以完善健康的心理状态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形成了自己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去步入人生。去应对复杂社会带来各种挑战,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为他人服务,为社会造福。

3.5大学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在1582名被试者中,在10个因子中,具体的人数与比例见表1。

表110个因子中各因子的阳性人数比较

3.6建立全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以上几种心理因子调查结果得出,医学院校学生需要建立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如组建心理健康专业师资队伍、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三级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等等。

参考文献

[1]施申超杨传维炊婉婉刘静霞张金胜李玉凤等,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5(18):452-454.

[2]朱丽芳,谢倩.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0):875—876.

[3]孙国仁,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中国当代教育2006;(5):5-11.

[4]塔娜,简析医学生在生理实验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6):727-728.

[5]FazioNM,PalmLJ.Attributionalstyle,depression,andgradepointaveragesofcollegestudents.PsycholRep.1998;83(1):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