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脑出血急性期的观察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50例脑出血急性期的观察及护理

李贞顺

李贞顺(吉林省图们市中医院内科1331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344-02

【摘要】目的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血,临床上以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最为常见。由于出血导致脑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急性期病情变化快,其死亡率、致残率高。为了降低死亡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从而回归社会和家庭,重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自我照顾功能,使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转归,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护理

1临床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8月我科共收治脑出血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9岁,其中50岁以下16例,50—60岁25例,60岁以上9例,经积极抢救治疗后痊愈6例,好转31例,未愈3例,死亡10例,住院天数,最短3小时,最长90天。

2病情观察及护理

2.1体位病人一旦确诊为脑出血应严格制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避免加重病情。为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头部置软枕,约抬高15~30°左右,头偏向一侧,口稍微向下,以利口水及呼吸道分泌物等自然引流,切忌无枕仰天平卧。

2.2氧气吸入由于脑出血,使颅内压增高,脑组织水肿,故脑细胞处于缺氧状态,通过吸氧,可提高氧饱和度,改善脑缺氧状态,恢复脑细胞功能。湿化瓶、连接管定期严格消毒。

2.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脱水、止血、抗感染等治疗,并及时观察药物反应。同时,要注意保护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逐渐向近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2.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先检查口腔,有假牙者先行取出,舌后坠者,应将下颌托起或用舌钳将舌拉出,痰多而粘稠者,勤拍背,重者可用吸引器将痰吸出。吸痰尽可能要彻底,但注意操作轻柔,防止损伤口腔和气管粘膜,若经上述措施后,仍然呼吸道不畅,缺氧严重时,则应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准备。

2.5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

2.5.1意识地观察:意识是大脑的一种高级功能,病人意识不清或出现烦躁不安时,注意是否再出血,血压升高,颅内高压高热或引流不畅等情况。对于这种病人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

2.5.2瞳孔的观察:瞳孔变化对脑出血病人,尤为重要,不但对了解出血部位有意义,而且能及时发现脑疝,常是成功地抢救病人的先决条件。病人意识未丧失之前表现高颅内压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等,颅内压如继续升高,瞳孔忽大忽小,提示脑疝先兆。双侧瞳孔显著缩小是桥脑出血的体征,若瞳孔逐渐散大,意识障碍加深,预示生命垂危。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尤其在夜间护士单独值班,更需要加强巡回护理,随时警惕并发症发生。

2.5.3生命体征的观察:对重症脑出血病人每0.5—1h测T、P、R、BP一次。高热者,应分析是中枢性高热,还是感染性高热,若为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效果差,副反应多,应给予物理降温。降温不能过快过低,体温维持在37~38°为宜,如血压呈现持续升高,而脉搏减慢,呼吸深而慢,同时病人烦躁不安,或昏迷程度加深,双侧瞳孔不等大,说明颅内继发性出血,此时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首先采用脱水剂治疗,使用降压药,若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则提示生命垂危。脑出血时脑组织缺血缺氧,缺氧对生命中枢起兴奋作用,从而出现呼吸加快。病情继续发展,脉搏变慢,呼吸深而缓慢,血压再度升高,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警惕,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准确记录。

2.6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泌尿道感染,尿潴留时,行导尿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时记录尿量及尿的性状,小便失禁时,注意局部皮肤清洁卫生,注意观察大便颜色,警惕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大便失禁时,随时擦洗臀部。

2.7加强饮食的合理供给,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在起病的72h内原则上可以禁食,避免腹胀、呕吐等并发症,3天后待病情稳定后可放置胃管,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给予一定的水分,鼻饲量每次不超过200ml,间隔2h,温度38℃左右。注入饮食之前,先抽出少量胃液,警惕消化道出血,有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并对症处理。静脉补液量太多会加重脑水肿,进液量太少又会产生水电解质的不平衡,应以胃管内补充水分为宜。

2.8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及时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2.9心理护理,由于脑出血发病急,死亡率高,病人家属处于焦虑恐惧之中,我们总是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介绍抢救成功的病例,让他们相信,此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抢救成功及痊愈是有希望的。取得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

2.10注意病员安全,加强临床护理,预防褥疮、肺炎等并发症。注意口腔、眼睛及皮肤的护理,每日为病人行口腔护理2—3次,用生理盐水洗眼等。褥疮是急性期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应及时预防,经常保持病人床铺平整干燥,无皱褶,定时翻身2小时1次,翻身时动作要轻,不可有拖拉、推等动作,防止脑疝发生。

2.11急性期选择正确的肢体位保持正确的肢体功能位,是防止肢体肌肉痉挛,保证以后肢体正常活动的前提。良肢位的摆放有3种。

①患侧卧位,是所有体位中最重要的体位,患侧上肢应前伸,与躯干角度不小于90°,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持,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边枕头上。下肢呈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并由垫子在下面支持,偏瘫腿保持在伸髋、稍屈膝的体位。

②健侧卧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避免取半俯卧位,偏瘫上肢由枕头支持在患者的前面,上举约100°,健侧上肢可放在任何舒适的位置上,有时可屈曲在枕头下,偏瘫下肢向前屈髋屈膝由垫子在下面支持,注意脚不能内翻,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

③仰卧位,应尽可能少用体位,因为这种体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发生褥疮的危险性最大。面部朝向患侧,在患侧肩胛下放一个小垫子,垫子的高度是枕头的一半,应在患侧臀部,大腿下面放置一个垫子以使骨盆向前,防止患腿外旋。膝下面垫小垫子,防止膝关节过伸。良肢位是临时体位,因此定期变换,尤其是在急性期,开始应在2~3h变换一次。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时间可以延长。在以前工作中就有不少病人仅仅因为错误的肢体位,导致关节肌肉僵硬、痉挛,甚至萎缩,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肢体康复活动。

2.12急性期被动运动患者入院24~48h后,根据病情,就可以对病人各部位关节肌肉做最小角度、小范围的被动运动,辅助抬手、抬臂、抬脚、抬腿,做屈伸动作有节奏、缓慢地进行,接着按摩全身肌肉,可促进肌肉关节血循环,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给病人做被动运动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态、表情等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