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李军

李军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内科四川巴中636000)

【摘要】目的:在中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辩证治疗,探究治疗效果。方法:在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0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在对照组中应用中成药进行治疗,在观察组中应用中药汤剂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辩证治疗,不仅改善了中风对患者机体产生的损害,同时也减少了中风后遗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辩证治疗;中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140-02

在中医学中,将急性脑血管疾病统称为中风,其中主要可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等。此外,在临床中又将中风称之为脑卒中,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角㖞斜,偏身麻木等[1]。中风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且涉及范围较广,而这也正好符合了中医辩证论治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的特征,最大程度的缓解了疾病的威胁。为此,本文就从我院选取10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了中医辩证治疗的治疗效果,现报告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0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在观察组内有男性患者的2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7岁,最大年龄为83岁,平均年龄为(63.2±7.9)岁,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介于1小时到5天之间,平均时间为1.6天;在对照组内有男性患者的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8岁,最大年龄为82岁,平均年龄为(62.2±7.9)岁,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介于1小时到4天之间,平均时间为1.2天;两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故组间可实施统计学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中成药进行治疗,华佗再造丸,用法用量为:口服,每天3次,每次8克,连续用药10天,停药一天,预防量和维持量为每天3次,每次4克,服用4周。

观察组:应用中药汤剂治疗主要根据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在治疗风痰入中,经络闭阻证时,主要选用天麻20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川芎12克、半夏15克、南星6克、地龙10克、僵蚕10克、全蝎5克、鸡血藤15克、丹参15克、红花6克、甘草9克,用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服用;在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时,主要选用川芎12克、地黄30克、首乌15克、赤芍12克、枸杞15克、山萸肉15克、麦冬15克、石斛10克、当归12克、鸡血藤20克、甘草9克,用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服用;在治疗气血亏虚,脉络瘀阻证时,主要选用黄芪30克、党参2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赤芍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大枣3枚、甘草9克,用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服用;在治疗痰热腑实证时,主要选用桃仁15克、大黄10克、芒硝6克、枳实15克、胆星6克、瓜蒌15克、赤芍12克、丹皮15克、牛膝9克,用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服用;均连续用药4周[2]。

1.3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疗效指数等于治疗前积分率与治疗后积分率之差。当疗效指数小于95%且大于等于70%时则为显效,当疗效指数小于70%且大于等于30%时则为有效,而当疗效指数小于30%时则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统计并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统计以χ2检验,若检验所得的P值<0.05,则代表所对比的数据具有显著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3.讨论

中风,中医学病名,主要可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邪(风邪)是导致外风的主要原因,而内风属于一种内伤病证,又被称之为脑卒中,卒中等。现今通常所指的中风多为内伤病证引起的类中风,其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表现主要可分为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舌蹇不语,口舌㖞斜,偏身麻木等。其特点为起病急、变化快等。

在治疗风痰入中,经络闭阻证时,中医治疗以搜风化痰,行瘀通络为治法。主要辩证选用天麻、茯苓、陈皮、半夏、南星化痰熄风,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鸡血藤、丹参、红花活血通络;在治疗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时,中医治疗以滋养肝肾,养血活络为主。主要辩证选用地黄、首乌、赤芍、枸杞、山萸肉补肝肾益精血,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当归、鸡血藤养血活络;在治疗气血亏虚,脉络瘀阻证时,中医治疗以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为主。主要辩证选用黄芪、党参、大枣补气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化瘀通经;在治疗痰热腑实证时,中医治疗以通腑泄热,熄风化痰为主。主要辩证选用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泄热、凉血化瘀,胆星、瓜蒌清热化痰,赤芍、丹皮凉血化瘀,牛膝引血下行。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看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中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辩证治疗,不仅改善了中风对患者机体产生的损害,同时也减少了中风后遗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蔺伟,孙铭声,梁繁荣.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的研究进展[A].中国针灸学会.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C].中国针灸学会:2017(11):2.

[2]蒋辉华,周元林,梁小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临床疗效分析及对日常生活语言质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5):1235-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