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低血压危害及防治

/ 2

成年人低血压危害及防治

蒋羲东

蒋羲东(奇台县中医医院心内科新疆奇台831800)

【中图分类号】R5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074-02

【概念】血压是指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测定血压时是与大气压相比较,用高过大气压的数值来衡量其大小,单位为(mmhg)毫米汞柱或(ka)千帕为单位,血液在流动过程中由于血流阻力的存在,消耗了大部分能量,血压逐渐降低,因此不同部位血管的血压不同,动脉血压中最高,毛细血管中很低而静脉血中血压则更低,通常说的血压指动脉血压。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动脉血压发生周期性变化,心室收缩射血时,主动脉压急剧上升,此时动脉压为收缩压,左心衰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正常成人收缩压为(90-14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

【诊断】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血压会慢慢升高,易患高血压病,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已引起人们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亦有明确规定,但与其对应的低血压却被人们忽视,目前对低血压诊断缺乏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肱动脉测定血压低于12/8kp(90/60mmhg)即为低血压,成年人低血压发病率为10%,表现女性多于男性。

【低血压分类】

一.生理性低血压

1.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临床常见于体质瘦弱者,尤以20-40岁女性多见,可有家族遗传倾向,多数体质性低血压患者虽有明显的低血压但无明显的不适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头晕、心悸、失眠。类神经官能症状,此种低血压患者一般不伴有器质性疾病存在。

2.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式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的低血压,亦称特发性低血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发生机制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所致,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本病患者卧位时去甲肾上腺素的血浆水平正常或偏低,而在站立式用力时不能相应的增加,其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水平也低,说明该病患者体内激活交感神经的机制发生障碍,另外也有研究者发现,低血压与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耗竭也可能是造成本病机制之一,特发性低血压临床表现为站立位置常有不同程度脑缺血症状,头晕、心悸、视力模糊等症状。此类低血压诊断依据为直立位较卧位时收缩压下降30mmhg和舒张压下降15mmhg,通过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定试验或卧位血浆儿茶酚胺测定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也有一定意义。

3.餐后低血压部分成年人尤其老年人进食后常有头昏、乏力、困倦、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约经半个小时左右慢慢正常,这就是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症,其原因是人进食后机体为了保证食物消化,体内血液出现重新分配,胃肠道血管扩张腹部血液供应减少,老年人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血管硬化及血压反射调节功能减退等原因所致,因此,为避免餐后低血压应餐后休息30分钟,再进行活动。

4.排尿性低血压部分成年人憋尿过久,排尿后突然出现晕倒,这就是排尿性低血压,多因膀胱过度充盈后突然排空使腹内压降低,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所致,因此我们临床导尿时一次不能超过1000ml,为预防低血压发生对机体损害。

5.高原性低血压平原居民迁居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4—6个月后,可出现血压偏低以及脑缺氧表现,发生机制可能为高原缺氧或体内组胺含量过多,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有关。

二、病理性低血压(亦称继发性低血压)

1.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症等,发病时除了出现典型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常伴有低血压或主神经受累表现。

2.内分泌疾病

2.1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席蒙-席汉综合症),此病因各种原因所致垂体结构式功能破坏,在临床表现为多种垂体激素缺乏所致复合症群,其中亦可表现为血压降低症状。

2.2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3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2.4心血管疾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

2.5药物性低血压在临床上一些药物应用不当造成的低血压如降压药、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交感神经节阻滞药如胍乙啶,氯丙嗪等。

【低血压对机体的危害】

长期低血压对机体危害较大,可使机体功能下降,特别对脑组织造成的供血不足,其危害程度不亚于高血压病,成年人低血压造成的人体各器官供血不足,由于大脑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低血压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性损害尤为突出,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脑的重量占全身重量的2%-3%,但血液供应占心输出量的15%-20%,耗氧量占全身20%,在正常情况下大脑血供是恒定不变的,脑的血流量与脑灌注压成正比,脑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平均动脉压及脑血管阻力,在脑血管阻力不变的情况下,唯一决定脑血流量因素是平均动脉压,因此血压高低对脑血流的流量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大脑对脑血流量可自动调节,也称Bayliss效应,正常Bayliss效应调节上限为100-130mmhg,下限为50-80mmhg,平均动脉压在此范围内波动,脑血流量维持不变,但平均动脉压一旦低于Bayliss下限时,脑血流量线性下降,出现脑缺血症状。多项研究发现,低血压可增加脑卒中危险性和心肌梗塞危险性增大,低血压可致大脑供血减少,出现头晕、失眠、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精神疲惫、心情压抑,可引起神经衰弱症群及诱发抑郁症,研究发现可使老年痴呆疾病风险增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质量。

【低血压的防治】

对于病理性低血压积极寻找病因,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即可,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症状者无需药物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增加营养,荤素搭配,合理搭配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多饮水,每日食盐摄入量略多于常人(正常人食盐摄入量为6g/天),对于体位性低血压病人体位改变要慢,不要久站,对于餐后低血压可餐前30分钟口服咖啡因0.25g能减轻餐后血压下降,对于低血压症状严重者可选用麻黄碱25mg3次/日口服,近年来推出α受体激动剂如盐酸米多君片等具有血管张力调节功能,可增加外周动静脉阻力,防止下肢大量血液瘀滞并能收缩动脉血管,达到提高血压增加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的血供改善低血压症状。

【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对于低血压防治有一定疗效,将低血压归属于中医“眩晕、虚劳、晕厥”等范畴,病因是因气虚阳弱,心脉搏动无力,气机升降失调,清阳不升,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低下所致。临床症型有:

1.气虚型:证见头晕眼花,身倦疲劳,气短乏力,食后腹胀,四肢无力,舌质嫩,脉弱。治疗中予以补中益气丸、黄芪键中丸、六君子丸等治疗。

2.阳虚型:证见经常头晕,喜热怕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腻,阳细气。治疗以参茸丸、济生肾气丸。

3.气阴两虚型:证见心悸心慌,头晕头昏,气短,易疲劳,便干,自汗,舌质嫩红,脉细。治疗黄芪生脉饮。

人们对高血压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已有较多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但对低血压危害和防治的认识和重视均不够,实际上低血压的危害也是极大的,但只要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其危害可以减到最低,甚至是可以完全避免的。

参考文献

[1]苏定冯.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治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09.33.

[2]许玉韵.杨进刚晕厥的诊断思路.心血管病学发展,2006.04.27.

[3]曹克将.陈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治疗手段及评价.心血管病学发展,

[4]陈灏珠.内科学.第七版.

[5]王拥军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高血压与脑卒中,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