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不便人群户外生活实态及障碍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行动不便人群户外生活实态及障碍调查研究

赵林琳

赵林琳(天津体育学院天津301600)

摘要:通过对行动不便者在居住小区内的户外生活实态及障碍的调查研究,总结出行动不便者对户外居住环境的需求和意愿,为使无障碍居住环境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行动不便者;户外生活实态;无障碍设计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69-02

人类社会的人员结构非常复杂,以行动能力作为划分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心健康、行动自如的健全人;而另一类则是由于各种原因而行动受限的群体,他们中间既有残疾人,同时又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儿童以及体弱的伤病人等。

一、行动不便人群的类型及家庭结构

(一)类型

1.老年人

按照联合国老年人口系数的计算,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的国家即为“老年型”。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为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5%,因此我国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增长到24%,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的生活范围多以家庭和社区为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逐步降低,室外活动时,是边观察周围的情况边行动,途中需要休息。

2.残疾人

我国残疾人总数约为6000万,平均每5户家庭就有一个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庭,他们承受着残疾和外界环境障碍的双重影响,失去了许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与权利。因而残疾人成为了人类社会中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我国把残疾人分为以下5类:

(1)视力残疾。a盲人不能利用视觉信息定向、定位地从事活动,而需要借助其他感官功能了解环境、定位、定向的从事活动,需要借助盲杖行进,步速慢,在生疏环境中易产生意外损伤;b低视力者,他们对物体的形象大小、色彩反差及光照强弱则直接影响其视觉辨认,借助其他感官功能有助于他们行为动作的安排。

(2)听力和言语残疾。听力及语言障碍者一般情况下无行动困难,单纯语言障碍者困难更少,在与外界交往中,常借助增音设备,重听及聋者需借助视觉及震动信号。

(3)智力残疾。智力残疾人(以下简称智残人)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差,中、重度智残人仍靠父母或家庭保障,轻度智残人有时可安排简单劳动,常处于不稳定状态。

(4)肢体残疾。上肢残疾者手活动范围小于普通人,难以承担各种精巧动作,也难完成双手并用的动作,尚且持续力差;下肢残疾者使用各项设施的高度均需受轮椅尺寸约束,且轮椅占用空间大;肢残拄杖者攀登动作困难,水平推力差,行动缓慢,不适应常规运行节奏,其中拄双杖者只有坐姿时才能使用双手,且行走时幅宽可达950mm。

(5)精神病残疾。精神病残疾者对交谈、辨别方向、接收信息、交流等都很困难,而且对环境的变化、新环境的适应、复杂建筑物周围的活动路线等也都很难理解。

3.儿童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1~12岁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14.5%。儿童的生活经验少,不易做出正确的判断,户外活动随意性大。

(二)家庭结构及发展趋势

根据长沙几大小区的部分统计数据和对其进行的抽样调查,这些小区行动不便人群家庭代际结构变化:

今后行动不便人群家庭主要的结构类型是一代户和隔代户。在一代户和二代户中,双职工家庭占行动不便者家庭总数的7.8%,单职工者占38%,无职业者占41%,他们日常户外出行是以单独行动为主,有人扶助的情况不多。

二、行动不便者的户外生活实态

通过对长沙亚华、曙光大邸居住小区的调查,行动不便者的日常出行情况如下:

(一)出行目的和时间及其频率如:

行动不便人群在小区内的主要出行目的有:1锻炼时间为:6:30~8:00,15:00~17:00(步行障碍者);2工作时间为:8:00~8:30(出门),17:30~18:00(回);3学习、购物、走亲访友、医疗、娱乐、散步等时间为:9:30~11:30。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行动不便人群大部分活动时间是集中在上午,其出行目的主要是锻炼、学习、购物及工作,而下午的活动时段基本在15:00以后,到18:00室外活动基本结束。

(二)出行活动及其半径,据调查,行动不便者的日常出行半径:步行是行动不便人群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行动不便人群总的出行半径不会很大,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居住区周围。由此可见在居住区300米至3000米周围的无障碍设计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三)出行路径和方式除了家里有私家车的行动不便者,其他以步行和公车出行的行动不便人群出行路径和方式大致如图4、图5。因此,大多数行动不便人群日常出行以步行为主,其中步行障碍者主要的出行方式则是轮椅为主,路径常以宅前路、小区路和小区出入口作为他们出行的必经之地。因此,做好这些地方的无障碍设计尤为重要。

三、户外活动的障碍评价

(一)步行障碍

(1)级差大于120mm的台阶;

(2)坡度大于1:12,宽度小于1200mm的折线形坡道以及长度超过9000mm的坡道;

(3)路缘石、和阻力较大的地面,对于独立乘轮椅者是最大的障碍;

(4)光滑、积水的地面、宽度大于20mm的地面缝隙和大于20x20mm的孔洞;

(5)边缘地带没有设置栏杆或栏板的水面跨越和河湖边地带;

(6)路政设施如管道井、杆线等突出人行道。

(二)听觉障碍

(1)居住小区的音响系统设施不完善。

(2)依靠哑语获得信息的听觉障碍者,必须要看清楚说话人的脸,而很差的光线,对于那些使用手语沟通的人会有不利的影响。

(3)听觉差或耳聋的人很难接受像电话、火警、播音系统这样专门的听觉设备传来的通讯信息。

(4)噪音环境。听觉障碍者只有依靠他们的视觉和触觉,他们在居住小区内活动,需要把适当标记、色彩之地加入到居住环境中来,帮助他们在其周围环境中活动。

(三)视觉障碍

在对视觉残疾人在居住小区里的障碍调查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地面提示块材感觉不强、人行空间意外突出物以及光滑的地面对盲人和弱视人群都是极大的障碍。而地形道路复杂对盲人的影响较弱视人群的大,环境图文标志不清虽不影响盲人的户外行动,可是对弱视人群却是最大的户外活动障碍。四、户外活动的需求意愿居住小区的户外活动设施一般包括交通道路、户外公用设施、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体育休闲设施、基层商业设施等部分的内容。据调查,行动不便者的主要需求意愿。

五、结论

由此可见,行动不便人群不是要求我们作只适合他们自己的特别设计,而是尽可能的和大家一起生活,因此,老年人和残疾人与健康人一起使用的户外活动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是很高的。在日益发达的现代化条件下,很多人已逐渐认识到建立充满人情与社会福利的居住环境的重要性。充满人情与社会福利的居住环境里,不管是什么时间也不管是谁都可以步行来去,在街头也可以聊天,从而产生出人与人的亲密关系。

孩子们可以观察到大人们在工作时的情景,这样就诞生了一座城市的传统。老年人和残疾人都能一起在这座城市生活,同时有各种各样的设施,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城市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步行前往。这样,人们的心和心就连接得更加紧密了,就一定能够培育出具有爱心的富于魅力的和谐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詹姆斯霍姆斯西德尔,塞尔温戈德史密斯.无障碍设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02.

[2]田中直人,岩田三千子.王宝钢,郭晓明译.标识环境通用设计[M].中国建工出版社,2004~03.

[3]周文麟.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M].科学出版社,2000.

[4]刘连新,蒋宁山.无障碍设计概论[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10.

[5]周智娟,康祥生.当代中国家庭变革走向[J].求实,2000,(10).

[6]荒木兵一郎,滕本尚久,田中直人.国外建筑设计详图集3.无障碍建筑[M].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