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常态”心态构建“新常态”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以“新常态”心态构建“新常态”课堂

黄其雄

福建省永泰县教师进修学校350700

在实施新课改之前,课堂上,教师往往以传输知识为主,更多的是教师的讲解、分析、训练、背诵……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学习的时空,缺少个性展示的机会。实施新课改之后,许多教师又过于放任学生自由,整个课堂成了没有约束的自由市场,学生的学习活动陷于漫无目的的状态。在推进深度课改的过程中,又有许多教师在以上二者之间飘摇不定,顾虑重重,不知如何是好。

伴随着“十三五”规划实施,我国的经济发展即将步入新常态,我们期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步入新常态: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让课堂从呆板、造作走向灵动、自然。

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构建“新常态”课堂呢?

一、学生自主实践常态化

虽然新课标早已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很多老师却总是不放心让学生自主实践,总担心学生自己不懂得学习,学习效率不高,浪费了时间,漏掉了知识点。课堂上,教师总是卖力地讲啊,讲啊……恨不得把教师自己知道的知识一口气塞进孩子们的脑袋;总是不厌其烦地练啊,练啊……恨不得把一个词语抄上十遍,百遍,学生能牢牢记住。殊不知,这种缺少学习主体亲自感知、实践、思考的学习,即使教师的教学艺术高明,把一篇课文讲解得天花乱坠,毕竟也只是教师的理解。学生因为没有动脑筋,缺乏认知准备、情感体验,感觉体会不到文章内容上或形式上的美妙,产生不了共鸣,课堂上学生就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注重为学生自主实践搭建平台,善于激励、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常态化的自主学习实践呢?以下几个步骤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实践:

1.我会读。

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读准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我会问。

让学生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用“?”标注出来,或在课题空白处写下疑难问题,如能自行解决就在问题前打个☆,对还有疑难的问题留待小组合作学习解决。

3.我会思。

细读课文,深入思考,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查找资料,或自己寻找问题的方案。

4.我会做。

或开展讨论、汇报、交流,或动笔写一写自己的深刻感受,或再深情读一读,升华自己的内心情感。

有了这几个自主实践的步骤,学生课堂的自主实践就有章可循。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在“我会问”这一环节我就放手让学生阅读提问。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箭还没到手,诸葛亮怎么还笑得出来?他在笑什么?”“课文为什么叫借箭?”“为什么说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等。循着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再深入细读课文,就能发现文中的重要情节、关键语句,就能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中的人物展开对话,就能够挖掘到课文里蕴含的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

二、教师适时引导常态化

新课改前,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讲得过多,文本分析过细,环节安排太紧,内容塞得太多。新课改以后,一部分教师依然如此,我行我素,另一部分教师却噤若寒蝉,放任学生自由涣散。这两种做法都是偏离新课标理念。正确的做法就是,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文本的重点,组织学生展开语言实践,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当讲则讲,当放则放,适时引导,启在点上,助力前行,到达理想彼岸。

如,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六上《唯一的听众》中“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句话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产生疑问:“既然林子很静,为什么又写足音沙沙声?”此时,我发现学生通过思考依然似懂非懂,便当讲则讲,告诉学生这是运用反衬手法,写“沙沙”的足音是为了反衬林子的静。在品位“沙沙”一词的妙用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法体会:如果作者这么写,“沙沙沙的足音,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吗?(不可以,理由:一是沙沙沙,脚步很急,匆匆的脚步,和悠悠的小令不协调。二是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能体现语言对称之美。)如果把“沙沙”改成“蹬蹬”,行吗?(如果用“蹬蹬”,感觉脚步沉重,步声不美。)最后,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这一句写的是“景”,但是在不同的语境里面,这个景包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常言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让学生读一读所在的这个段落,体会一下作者此时的这种心情。(心里愉快,心中平静,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是一个借景抒情的句子,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明白了用沙沙的足音反衬树林的安静,掌握了“反衬”写法;懂得了多一个字不准确、不美,换一个词粗俗、不雅,认识了用词“准确贴切”,发现了“对称”之美;同时,还领悟到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可谓“一举多得”。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如果能依据不同词句,适时引导,有助于学生排除障碍,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自主品词析句能力。

三、生生有效合作常态化

实施新课改后,合作学习成了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但我们却经常发现,许多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

1.小组成员构成不当,没有合理分工,“合作”有名无实。

2.合作过程匆忙,没有时间进行沟通交流。

3.个人唱独角戏,某个优生说了算,其他学生没有参与。

4.教师缺乏引导,放任学生自由,游离合作内容,探究缺乏深度。

5.结果没有展示,或呈现结果又是教师预设内容。

可见,要实现生生有效合作常态化,必须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长期合作小组,使小组成员能够取长补短,默契配合,提高效率。在进行合作交流时,应该保证给学生足够的合作时间。要防止一言堂,鼓励乐于参与,善于倾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关注,适时引导,保证合作顺利进行。

譬如在《桥》一课教学时,老师根据“老汉既不高大,也不魁梧,一个清瘦的老人作者竟然说他像一座——山。他为什么像一座山?”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教师给足了学生阅读、合作、探究的时间。由于有了固定的合作小组,成员配合默契,或表达,或倾听,或补充,或反驳,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有声有色。

有一个小组是这样展开合作学习的:

生1:“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从老汉说的三句话看出老汉像一座山。”

生2:“让群众先过桥,党员排在后面。老汉决定让桥。从中可以看出老汉像一座山。”

生3补充:“桥窄,而且是唯一的逃生桥。老汉让桥,精神伟大,像一座山。”

生4:“情况危急:像泼。像倒。像一匹野马,跳舞、狞笑、死亡逼近。衬托出了老汉的从容不迫。”

生2补充:“情况是这样的危急,老汉却决定让群众先过桥,这一“让”,其实就是把希望让给村民,把危险留给自己。这就是老汉舍己为人的精神。”……整个合作学习过程,成员积极参与,探究以本为本,善于倾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

通过合作学习,思维碰撞,同学们不仅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体会到了老汉的精神品质,还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机智。从而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师生教学相长常态化

新课改之前,我们教师一直扮演着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守护者的角色,现在应该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共享者的角色转变。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作为组织者的角色,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积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平台,激励学生潜心阅读,用心领悟,专心思考,个性化表达。

教师作为参与者的角色,要真实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大哥哥大姐姐的状态,有意无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文本,质疑教师,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

教师作为共享者的角色,要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鼓励、促进学生深入实践,虚心向学生学习,分享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收获,快乐地享受自己与孩子们的生命一起成长的历程。

例如,在一次下乡听课时,一位老师组织学生学习《窃读记》,当学到“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时,一位同学问:“作者既然快乐,为什么又惧怕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措手不及。但让我欣喜的是老师并没有责怪学生。

老师说:“是啊,到底是为什么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这时教师也在翻阅教材,积极思考——但似乎并没有找到理想的答案。

几分钟后,教师硬着头皮让学生汇报交流——也希望在学生身上有所发现。

一个学生说:“有时快乐,也会有惧怕的。”

一位学生说:“作者有书读,很快乐,可能情节的内容让她害怕吧!”……

几位同学的回答似乎不着边际。

还有一位学生说:“因为作者并没有买,只是想读一读,担心店老板会骂,所以惧怕。”这位同学总算答到了关键,但理解并不深刻。

此时,我想起了曾经看到的资料,看到授课老师的求助目光,我忍不住参与讨论:“作者惧怕是有原因的。原文里作者曾经写到:她在看书的时候,店老板过来问“你到底买不买?”并且冷笑着说:“不是一回了!”作者“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有了这样的遭遇,才会有作者读书时快乐又惧怕的心情,也正因为如此,作者题目才取作“窃读记”。大家听了恍然大悟。

在“新常态”的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要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用真情亲近学生,把自己看作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把教学过程看作教学成长的过程。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课堂,教师必须适应从传统课堂到“新常态”课堂的行为转变。“新常态”的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教师必须重视创设宽松、愉悦、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应该与学生一起去感知、领悟、鉴赏、表达……内化文本蕴藏的知识、技能、思想与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这就是有别于以往的“新常态”课堂,教师应努力构建这种“新常态”课堂,并持久地适应“新常态”课堂,让学生在“新常态”课堂上展现生命活力,“核心素养”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