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治疗白塞病22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治疗白塞病22例

覃梅

覃梅(恩施市中心医院东门医院内二科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白塞病部分患者表现为阳气不足、淤血内阻之证,采用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为治,疗效满意。

【关键词】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白塞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331-01

白塞病是一种慢性血管炎症系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心血管、消化道、神经系统、肺、肾、关节等器官[1]。中医治疗常以肝脾湿热证、气郁化火证、心脾积热证、阴虚火旺、虚阳上扰证辩证论治。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部分患者表现为阳气不足、淤血内阻之证,采用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为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22例病例均符合国际白塞病委员会1989年制定的国际分类标准①,所选病例,年龄17—40岁,平均28.5岁,最小21岁,最大4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中医症候可见口腔及外因溃疡反复不愈,皮肤结节红斑色淡,质稍硬,疼痛,面色萎黄,形寒怕冷,四肢不温,或自汗,或吐痰,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1.2治疗方法以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为主,基础处方:制附子10g,肉桂6g,人参10g,干姜10g,当归10g,赤芍10g,红花10g,桂枝10g,川芎10g,甘草10g,脾胃虚寒者加白术10g,皮肤结节疼痛明显者加三棱10g,莪术10g,痰多者加半夏10g,汗多者加生龙牡各24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100ml,连服3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1.3疗效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白塞氏病专业组1993年制定的标准拟定。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有轻度反复;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发作间期延长;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结果

经2个疗程治疗,临床治愈12例,占54.5%;显效7例,占31.8%;好转2例,占9.2%;无效1例,占4.5%;总有效率为95.5%。

3典型病例

患者,女,40岁,2006年2月就诊。主诉:口腔、外阴溃疡反复发作11年。11年来反复发作口腔黏膜及外阴起溃疡,疼痛剧烈,双眼干涩,发红不适,视力减退,双下肢皮肤反复起皮下结节,质稍硬,颜色淡红,平日面色萎黄,形寒怕冷,易出汗,痰多色白。符合1989年制定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医辩证阳气不足、淤血内阻,予以方药制附子10g,肉桂6g,人参10g,干姜10g,当归10g,赤芍10g,红花10g,桂枝10g,川芎10g,半夏10g,白术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100ml,30天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上述症状均缓解,5年来未反复。

4讨论

白塞病的临床表现与中医的狐惑病相似,常参考该病诊治。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相关记载,其谓“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并提示治法为“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白塞病中医病因多责之,内为素体阴虚内热、肝肾不足、虚火上浮;外为感受六淫之邪、营卫失和、化热蕴毒、痰热内盛。多以肝脾湿热、气郁化火、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虚阳上扰证分型论治。在临床中可见部分患者是以阳气不足、淤血内阻之证为主要表现,予以温阳益气、活血化瘀辩证施治。方中制附子、肉桂、干姜、人参温阳益气,当归、赤芍、红花活血化瘀,桂枝温通经脉,川芎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临床辩证不可过于基于常规,必须结合实际辩证施治,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8-259.

[2]王承德等.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9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