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病例观察与护理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病例观察与护理措施研究

彭媚

六盘水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贵州六盘水55300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病例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收集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10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临床表现,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实施严密的心电监测、动脉血压及中心静脉炎监测、及时抢救、对症护理等措施保证了心律失常的及时发现,使患者得到及时抢救,只有7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5%。结论:在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保证心律失常早期症状的及时发现和及时抢救,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字】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病例观察;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163-01

室性心律失常属于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一旦合并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其死亡率较高[1]。相关的研究报道称,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心律失常的预防十分关键,严密的预防有助于促进患者预后,并保证其生命安全[2]。在本次研究中,对108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共108例,其中,男69例,女39例;年龄在48岁-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12.1)岁。108例患者中,室性早搏86例,阵发性室上速30例,心室颤动6例。

1.2方法

1.2.1临床治疗。给予患者溶栓治疗,在患者发病前12小时,对无溶栓治疗禁忌症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300mg嚼服;将100mL生理盐水与100万U尿激酶充分混合对患者行静脉滴注。在溶栓治疗完成后,待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降至60s后,对患者行5000U普通肝素静脉推注。推注完成后行普通肝素静滴,每小时1000U。若患者病情稳定,可使用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替代普通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心肌梗死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较低,因此在治疗中还应为患者提供氧气支持,每分钟氧含量为4mL-5mL,从而预防梗死范围的扩大。此外,由于患者心脏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因此止痛治疗也必不可少,治疗药物包括了复方丹参丸、冠心舒合丸、速效救心丸、吗啡或杜冷丁等,结合患者疼痛程度针对性用药,缓解患者疼痛,并降低心肌的耗氧量。

抗心律失常治疗,利多卡因50mg-100mg缓慢推注,每个10分钟推注一次,在患者症状缓解后,药物剂量可降低为1mg-2mg。

1.2.2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详细讲解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的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程度以及自我保健意识。还可通过播放影音资料、发放小册子等方式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知水平,从而使患者能够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护理人员应保证急救器械和药品的完备,对患者实施连续性的心电监测,严密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患者控制机体中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必要时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从而保证血容量的准确判断。对患者尿量进行详细记录,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行对症处理。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因此护理人员应保证病房环境的干净、舒适、安静和整洁,定时通风和消毒;尽量将所有的护理措施集中实施,保证患者的舒适性。若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肠胃反应,应对其禁食1天-2天,然后从流质饮食逐渐向半流质、正常饮食过度。

2结果

通过实施严密的心电监测、动脉血压及中心静脉炎监测、及时抢救、对症护理等措施保证了心律失常的及时发现,使患者得到及时抢救,只有7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5%。

3讨论

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每年大约有11.6%-15.1%的老年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及相关的并发症[3]。作为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室性心律失常会提高患者再次发病的风险,因此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十分必要[4]。而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相关的护理配合能够进一步保证治疗的效果,甚至有效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对108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了严密的心电监测、动脉血压及中心静脉炎监测、及时抢救、对症护理等干预措施,保证了患者异常情况的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因此只有7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5%。值得注意的是,在护理当中应重视患者不良心理的干预和疏导,及时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保证治疗的效果[5]。此外,通过全方位的生活护理提高患者住院治疗的舒适度,提升其生活质量,对治疗护理也就更加配合,使患者更加受益。

综上所述,在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保证心律失常早期症状的及时发现和及时抢救,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侯小利.心电图监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时行临床护理的意义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7,(04):951-953.

[2]张艳梅,付美霞.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8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及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09):286-287.

[3]李保莉,徐秀君,陈莲芳,等.护理干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1819-1820.

[4]施佰丽,闫敏,刘萍,等.急性心肌梗塞院前急救与护理对预后的影响[C].//2013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2013:468-468.

[5]周亚涛.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监护的监测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08(23):2080-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