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1

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姚震宇

姚震宇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我院行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的6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患者脱盲58例,脱盲率为92.06%;脱残47例,脱残率为74.60%。结论: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具有较高的脱盲率和脱残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超声乳化吸除术白内障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136-0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白内障手术逐渐转变为微创,当今的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点,本院自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行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的6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我院行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63例,其中男41例,女22例,年龄74-85岁,平均77.28±3.47岁。术前视力光感至0.3。纳入标准:无手术禁忌症;术前排除玻璃体、角膜和视网膜等严重病变;术眼为第一次手术。

1.2手术方法全部患者采用表面麻醉和结膜下局部侵润麻醉。沿着术眼上方角膜缘切开球结膜,以穹窿部为基底做结膜瓣。于角膜上方约1mm巩膜处做长约5cm的弧形垂直切口,深达巩膜厚度的一半,层间分离,形成隧道式切口直至角膜,连续环形撕囊,直径达5-6mm,水分离,在前房内注黏蛋剂,将超声乳化头伸入囊袋内,吸出晶状体核,植入硬性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灌洗前房,置换前房的黏蛋剂,必要时可行间断缝合巩膜切口1-2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2万U。

2.结果

63例患者术中发生前房出血2例,瞳孔缩小5例,虹膜色素播散5例;术后发生纤维素性渗出膜6例,角膜水肿3例,虹膜后粘连2例,后囊浑浊6例。63例患者脱盲58例,脱盲率为92.06%;脱残47例,脱残率为74.60%。

3.讨论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白内障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老改善其生活质量和视功能[1]。但大多老年人全身各器官功能有所减退,手术具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避免手术的风险,是眼科医生一直的追求。

随着眼科技术、设备的发展,白内障小切口手术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主要包括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其中超声乳化切除术具有散光少、切口小、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点[2],本文发现,超声乳化切除术显示出了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其脱盲率和脱残率较高,可达92.06%、74.60%。但该少数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缺点,手术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手术对玻璃体的影响和对核硬度的局限也日益突出,高龄患者的晶体核硬度多在3-4级,而超声乳化术手术时间长,能量大,对眼内的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因超声乳化设备昂贵,很难在基层医院内开展[3]。

角膜水肿是白内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高龄患者晶状体核多硬且大,没有红光反射,超声乳化吸出会增加超声的能量,延长超声的时间,增加对眼内组织和角膜内皮的损伤。本组2例患者发生前房出血,这与术中超声乳化头反复进出伤口,或者损伤了切口周围的毛细血管有关,角巩膜切口应与超声乳化头一致,切口过窄会影响乳化头的活动,过宽会导致浅前房、漏水的发生,甚至可能撕裂伤口,所以术毕要仔细检查切口附近的组织、止血[4]。总之,超声乳化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具有较高的脱盲率和脱残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力,沈念慈,丁怡等.高龄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4,4(2):331-333.

[2]BOURNERR,MINASSIANDC,DARTJK.EffectofcatraractSurgeryonthecornealendothelium:modernphacoemulsificationcomparedwithextracapsularcataractsurgery[J].Ophthalmology,2004,111(4):679-685.

[3]MingZhi,LimAS,YinWongT,etal.Apilotstudyoflensextrationinthemanagementofacuteprimaryangle-closureglaucoma[J].AmJOphthalmol,2003,135(4):534-536.

[4]WongKK,SalehTA,GrayRH.Suprachoroidalhemorrhageduringcataractsurgeryinavitrectomizedeye.JCataractRefractSurg.2005Jun;31(6):1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