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代勇光

代勇光(郑州黄河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80例病理诊断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期肿瘤征象。结果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患者各肿瘤类型均有较高检出率,结果差异统有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周围型小肺癌临床征象,临床检出率高,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周围型小肺癌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126-01

周围型小肺癌(SPLC)原发自肺段支气管以下,直径≤2cm肺癌。周围型小肺癌具有较为快速的病情发展速度,预后质量差,因此此病需尽可能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增加生存率。本文选取80例病理诊断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期临床征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80例病理诊断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1.5±3.6)岁。其中小细胞癌患者12例,腺癌40例,细支气管肺泡癌6例,鳞癌22例。病变位置主要为:左肺下叶10例,左肺上叶20例,右肺下叶10例,右肺中叶12例,右肺上叶28例。

1.2方法

采取16层螺旋CT机检测,患者实施全胸容积多平面重建(MPR)及横断高分辨薄层图像。患者扫描参数具体为:层距4mm,层厚10mm,重建层厚5mm,管电流40mA,管电压12kv,自肺尖处到肺底,实施连续扫描。在实施薄层扫描过程中,层厚1-2mm。两位医师共同将获得图像予以后处理操作并能准确分析。在两位医师操作分歧意见时,需重复操作且协商处理,并确保最后诊断结果的一致性。

观察患者经横断位薄层、MPR两种扫描检查后,其各个临床征象特点及检出率,主要包括空泡征、短毛刺征、棘突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细支气管气相、分叶征等。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多层螺旋CT检查周围型小肺癌发现,空泡征、边缘毛躁、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等各临床征象,均为高检出率,与横断面薄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临床征象检查情况分析

临床征象横断面薄层MPR

空泡征24(30.0)8(10.0)

段毛刺征72(90.0)68(85.0)

棘突征62(77.5)68(85.0)

胸膜凹陷征42(52.5)64(80.0)

血管集束征48(60.0)68(85.0)

细支气管气相16(20.0)38(47.5)

分叶征54(67.5)74(92.5)

3讨论

目前,肺癌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杂志,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现象。在临床中,尽管应用多种治疗措施,但是其仍患者生存率依然无法上升。肺癌患者在预后与诊断时临床分期存在较为密切相关性:0期肺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Ⅰ期肺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60%,Ⅱ-Ⅲ期肺癌经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只有5%。因此肺癌患者应采取及早诊断及早早期治疗措施[1],以便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周围型肺癌在应用辅助影像学检查时往往没有较为显著的一致性标准表现,通常表现具有多样化,无法提供较明确诊断标准,因此临床诊断具有一定困难性。因此临床患者超过40岁患者,当肺部存在异常影像时,需再次予以详细检查,保持高度警惕,观察是否为病灶直径<2早期周围型小肺癌。

多层螺旋CT在检查过程患者,周围型小肺癌边缘征象特征主要为:边缘具有毛糙感,存在显著细短棘状或毛刺状突起现象,属于肺癌最常见一种临床征象,此征象出现因素为肿瘤细胞有往周围蔓延现象,血管往瘤外生长及肿瘤间质等;患者存在分叶征,此征象为周围型小肺癌症状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征象类型,大多数小肺癌临床表现是深分叶,其距长与弦距间比例超过2/5。此疾病病理基础为肿瘤周围癌细胞生长速度及分化程度存在差异;肺结缔组织具有间隔性,进到结缔组织、自内往外生长的肿瘤血管、支气管分支和肿瘤血管等,对肿瘤生长形成阻滞,引发陷窝,由此产生分叶形态[2]。

因为病灶很小,特别是直径小于1cm病灶,应用普通扫描通常会产生遗漏情况,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时属于容积扫描,不只是能够避免病灶遗漏,还可以观察到一些较为复杂的解剖部位,例如肺尖、横膈等处存在的病灶。应用常规CT进行检查时,由于被轴向所限制通常无法容易观察到病灶空间问题,例如肺上沟癌,采取多轴向成像能够得到相当于MRI矢状面和冠状面影像。周围小肺癌与及周围肺组织存在明显对比性,采取VRT法重建得到的三维图像能够自各个角度各个轴向分析肿瘤外形特点,能够精确检测肿瘤最大直径。

目前,在临床中采取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具有较高简便性易行性,准确性及可靠性,而且扫描速度很快,经单次屏气,即可进行整个全肺扫描,且能够回顾性实施多平面重建,显著增加分辨率。此方法能够大量增加周围型小肺癌检出几率,在临床中给予临床医生较为准确的判定依据,由此增加肺癌治愈效果,有效提高预后质量,延迟生存期,对于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具有极为重要效果[3]。

总之,采用多层螺旋CT检测周围型小肺癌具有较高诊断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戴景蕊,螺旋CT双期扫描对不同肾癌亚型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1)2177

[2]邓东,多层螺旋CT首过期灌注成像和肿瘤微血管密度在评价周围型肺癌TNM分期的临床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6)804

[3]段钰,周围型肺癌的18F-FDGPEF/CT显像[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29(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