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3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探讨

李志群欧艳辉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高技能型人才培养The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educationalreformandthehighskillpersonneltrainingdiscusses

LiZhiqunOuYanhui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getsemployeddifficultandinthesocietytothe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graduatethehighskilltalentedpersonscarcethisphenomenonanalysis,hasdiscussedthecurrent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studentthoroughlythequestionwhichexistsinthepracticeabilityraiseaspect,finallyproposedthe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taketrainthehighskilltalentedpersontodeepeninternaleducationeducationalreformasthegoal.

Keywords:The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EducationalreformHighskillpersonnel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113-0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无论从办学规模,还是从产业效益上,高等职业教育紧紧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和高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我们必须科学的审视这一问题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1.高职教育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我国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逐年增多,加之大量企业下岗人员需要再就业以及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不佳而扩招后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又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具有就业比较优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渐显现。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社会就业环境不够宽松、就业体系不完善、专业结构不合理、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以及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因素有关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毕业生职业技能素质低,缺少实践经验,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企业如果使用这些毕业生,还需要投入相当多的培训成本。他们需要的是能直接上岗的毕业生,而高职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与此需求存在较大反差,这必然导致供求错位,使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甚至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上高技能人才却严重短缺。当前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技术工人严重匮乏。我国高级技术工人占技工总人数的比例偏低,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严重制约先进工艺与装备的有效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培养一大批既懂现代科学技术又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高技能人才只能立足国内培养,其渠道有两条:一是企业对技术工人进行培训,二是通过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这是主渠道。可以说,高职教育发展滞后是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针对高技能人才短缺和高职生就业难之“两难”问题,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强调指出“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

2.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观念缺乏科学性。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重普教升学率,轻职教就业率”的急功近利行为和浮躁心态相对应,在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学科系统性、轻职业应用性,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培养,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三重三轻”现象。表现在:有些院校办学定位不准,追求上规模、上档次(如专升本),而不下力气在高职层次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些院校重视应试性的理论教学,按学科教育模式片面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压缩实践教学课时,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环节;有些院校办学思想封闭,专业与课程设置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导致毕业生职业技能不高,就业适应能力不强。

2.2专业设置缺乏适应性。高职教育具有教育与经济的双重性,其人才培养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系统全面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造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混乱,且不具备职业教育的特色。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高等专科学校、职工大学及其他成人高校转变而来的,或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其专业设置仍沿袭了传统的专业体系,即简单地套用本科或原中专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或略加改动。这种专业设置的最大弊端是不符合职业教育重实践、重技能训练的原则,并且缺乏适应性和自我调节机制。由于专业更新与退出机制不完善,落后专业的各种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影响了新专业的成长;由于缺乏专业细分机制,培养出的人才缺少针对性和应用性,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专业化分工对高技能人才规格、类型、数量与质量的需要;专业设置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监测反馈机制,导致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跟风”的现象,也带来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脱节。

2.3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得以实现的。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还不成熟,故长期以来其课程多以模仿高等专科教育为主,或是本科课程的“压缩型”,即课程体系仍是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深度,而忽视实践性和职业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得不到有效培养。

高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还缺乏创新机制和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没有新课程和新内容来补充或替代,自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更多地建立在对现有职业进行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之上,导致培养目标脱离高职教育的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的特点。

2.4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性。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原因,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其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都偏低。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的扩招,高职院校规模与数量急剧扩大,教师人数也迅速增加。许多教师来自原中职、中专、大专等学校,或是刚毕业于高校的年轻教师,前者一般理论水平与综合素质偏低,后者大多数缺乏实践能力和职业训练。反映在队伍结构上,学科型教师占有较大比重,而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强“双师型”教师却严重不足。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和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缺乏实践技能的教师是无法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的。

2.5实践基地缺乏先进性。职业技术教育,顾名思义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实践基地的先进程度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多年来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加之高职院校申报的准入制度上没有对其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条件进行严格把关,加之评估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良莠不齐,绝大多数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没有能力配置高水平的教学设备和建设高档次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特别是高职教育还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地处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因受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实训基地建设更加滞后。

3.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3.1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确立新的质量观和办学理念。首先,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和拓宽就业渠道等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必须以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实现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协调发展。第三,要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3.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工作。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其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和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与学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标(试行)》为依据,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职业的变化,在作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专业进行重新规划和结构调整。并借此机会对相应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增设当地急需的新专业,改选或停招就业率低的老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体现专业设置的自我调节机制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特色。

3.3以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高职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外,重点是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实践能力、训练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不可替代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应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实践教学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职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将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加以统筹考虑,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或模块,保证实践教学连续性。在课程安排上,应增加实验、实训和生产实践的时间,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便是专业理论课教学,也应围绕培养能力和配合技能训练来展开,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要求相衔接。对那些脱离实际应用、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则予以淘汰。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过程的载体,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包括实践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针对当前高职教材建设滞后的现状,高职院校在积极采用高质量的高职规划教材的同时,要认真组织“双师型”教师并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高职教材必须体现职教的特点,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标准要求。要将企业最新科技成果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充实到专业教材之中,剔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紧跟当前先进技术发展的步伐。

3.4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学是以能力、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育,高职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又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际指导能力,即具有“双师型”。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一是要加强培训。通过加强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和建立高职教师定期实践锻炼制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到基地和对口企业进行专业训练、技能培训、现场考察或技术开发,让他们更多地贴近现场、接触生产实践,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并给学生更高质量的实践指导。二是要积极引进。吸引企业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在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后,让他们在高职院校任教,或聘请他们担任兼职任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以提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也是高职院校拓宽师资来源渠道的有效方式。社会上不缺乏各种知识、能力俱佳的高技能人才,采用公开招聘的方法把他们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三是要有效激励。学校要制订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评;或委托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他们进行技术等级鉴定,使专业课教师基本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鼓励基础课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或获取继续教育证书;改革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将技能素质作为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

3.5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目的,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高职毕业生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技能的培养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高职教学建设的重点。为此,首先要按照教育部“水平评估”的标准要求,努力建设高水准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动作,配备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通用设备和先进设备以及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以尽量实现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接轨,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之中,得到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有重要条件的学校或重点专业要为基地配备先进的实训软件和硬件,包括购置最新实训设备和工业型设备。这样既可以教给学生前沿技术与实用技能,教师又可在基地搞改造、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生产,以增强基地的自我发展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共建。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争取企业对学校在实训场地、设备、指导教师与资金上的支持。特别是要以协议的形式,在技术、装备、管理水平高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训的质量与效果。

3.6以产学结合为机制,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合作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潮流,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技能人才,它与地方经济和当地企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正因为高职院校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了人才与技术的强力支撑,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是一种双赢,这就为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一种产学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与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在这种双向参与合作模式中,企业直接介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建设等过程环节,并在师资、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其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实现“共赢”。对学校来说,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紧密结合。学校根据订单单位的需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对企业来说,学校直接为他们培养急需的人才和后备员工,毕业生能做到直接上岗,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节省了大量的员工上岗培养费用。此外,产、学双方还可合作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开发新产品,或委托学校开展技术咨询、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对学生来说,订单式培养能使他们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学生在学期间也免除了今后就业的后顾之忧。显见,订单式教育是一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极为有效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它能很好地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并从根本上化解了学校办学、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三方面的矛盾,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产学结合为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开拓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2004,(6):2~5

[2]刘小芹.定单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38~39

[3]王明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