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治疗一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3

中风治疗一隅

陈钿鑫

陈钿鑫(潮安县庵埠华侨医院广东潮安515600)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8-0251-03

【摘要】笔者总结古今名医家对中风的治疗经验,结合笔者20余年临床经验自拟“脑病1号”方,辨证加减治疗中风(脑出血、脑血栓)病,附病案介绍总结临床效果。

【关键词】中风“脑病1号”方病案

中风为常见的中老年疾病,不但发病率高,而且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病人的生活质量。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患者约为200万:每年死于中风的患者约150万人[1]。并且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其预防与诊治越来越受世人的重视。该病的急性期治疗在以西医为主,但中医对该病的整体治疗仍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能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

中医学对该病认识与治疗源远流长,其认识始于《内经》,对该病的病机、治疗原则,历代医家皆有不同的见解。目前的共识是:以内伤立论,五脏虚损、阴阳偏胜导致心火暴亢或肝阳化风致气血逆乱,挟痰横窜经络、或犯于脑脉、损伤脑神;治疗原则是:清热泻火、平肝熄风、化痰瘀、通经络等[2]。笔者在20多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结合古今中医名家临床经验,通过临床实践,化繁从简,自拟“脑病1号”方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中风的各个阶段,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请同仁校正。

“脑病1号”基本方:童子尿20ml(7岁以下健康男童尿液)、紫石英10克、石菖4.5克、远志4.5克、茺蔚子9克、白薇9克、西洋参3克、僵蚕9克、山栀9克、枳实4.5克、生西瓜子30克、灵仙9克、红丹参9克、仙鹤草6克、内金6克。

加减法:若遇神昏,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一派热象,加“安宫牛黄丸”(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药汁送服)以清热涤痰开窍,并酌加羚羊角、生龟板、生地、丹皮、白芍、菊花、夏枯草、石决明。若遇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等一派痰湿偏盛,风挟痰湿,上蒙清窍征象,宜急用“苏合香丸”(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药汁送服)以温开透窍,并加入制半夏、制南星、陈皮、茯苓、竹茹等。若突然发生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宜急扶正固脱,益气回阳;加入大剂“参附龙牡汤”(西洋参、附子、龙骨、牡蛎)。若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络虚风中症状宜酌加秦艽、羌活、防风、白芷、茯苓、石膏、川芎、白芍药、独活、黄芩、细辛。若兼见口多痰涎,头昏而重,大便或溏或秘,苔白腻,脉弦滑等一派风痰阻络症状宜酌加入“涤痰汤”。若见头晕头痛,大便秘结或神志不清,口多痰涎,舌苔黄腻,脉弦滑等一派痰热腑实症状,宜渗合胆南星、全瓜蒌、大黄、芒硝。若见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口干口苦,脉弦细数或弦滑,宜酌加淮牛膝、生龙骨、生白芍、天冬、代赭石、牡蛎、玄参、生龟板,以滋阴潜阳,镇肝熄风。若遇气虚血瘀,患者神疲气短,身软无力,面色瘘黄,自汗,舌淡紫或有瘀斑,宜加当归尾、川芎、黄芪、桃仁、地龙、赤芍药、红花等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若见舌蹇不语:(1)属风痰瘀阻、筋络失和,宜加“解语丹”法(白附子、远志、石菖蒲、天麻、全蝎、羌活、南星、木香、甘草)以祛风豁痰、通窍活络,(2)如属肾虚精气不能上承,宜加用“地黄饮子”法以“壮水之主”(干地黄、巴戟、山茱萸、石斛、肉苁蓉、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冬、附子、菖蒲、远志),(3)如属肝阳上亢,痰邪阻窍,可酌加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朱茯神以平肝潜阳、化痰开窍。若见口眼歪斜,参用“牵正散”法(白附子、僵蚕、全蝎),以祛风、化痰、通络。

若见精神症状,出现悲喜爱哭,可酌加“百合知母汤”和“磁朱丸”或“二阴煎”(黄连、灯草、竹叶、玄参、麦冬、获神、枣仁、生地、木通、甘草),治疗过程中若血糖偏高可加“苍术、元参、薏米、绿豆”。若血脂偏高可酌加“水牛角、草决、山楂”,出血明显可随证加止血药,如黑蒲黄、黑茜草、侧柏叶、黑荆芥、黑田七等。若见大小便不利可酌加“鸡苏散”或“五苓散”。总而言之,围绕(脑病1号)基本方,通过辨证,随机化裁,圆机活法,便能获得捷效。

煎服法:水煎三次取药汁400ml,兑入新鲜童子尿20ml。

服药时间:早、午、晚分三次或整天代茶频服、温服,每日一剂,严重可每日二剂。

服药禁忌;服药期间注意禁食辛辣肥甘厚味等刺激性食品及生冷之品。

方解;方中“童子尿”益元阴、降火、祛瘀生新、通血脉,“紫石英”温阳镇摄、且能引火归元,合而调和阴阳。“茺蔚子”降压通脉和血,“枳实”强心调气鼓动血脉,合而用之,一升一降,调气和血,“白微”祛风凉血,“红丹参”、“生西瓜子”活血滑脉祛瘀,“仙鹤草”益心气、利血脉且能止血,上三味滑涩并用,以期望血脉和谐,“僵蚕”祛风消痰通血脉,“山栀”清热和血,“西洋参”固元阳、益气生津,(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养血先补气,调血先调气)“灵仙”善通十二经络,“石菖”、“远志”开脑窍、醒神、交通心肾,“鸡内金”健脾胃助运化(脾胃乃气血生化资源)。合而用之,共奏“调阴阳、和气血、熄风、消痰、清热、祛瘀、通经活络”之功效。

病案1;陈某,女,75岁。潮安县庵埠镇人,2008年3月17日就诊。刻诊见:“神疲,眩晕欲仆,右半身不遂,下肢尤甚,足冷面赤,口歪,言语不清,口干口苦,时咳嗽咳痰,便干,睡眠差,舌红苔薄,脉沉弦细弱,尺脉尤甚。血压180/88mmHg。经庵埠华侨医院CT检查,诊断:(1)确诊为:脑血栓形成和脑萎缩,(2)高血压3级,极高危,(3)糖尿病。因其药物过敏,恐惧西药,故家人要求中医治疗。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此系下元虚弱(肾阴阳失调),虚阳上浮,痰浊上泛,堵塞脑窍,络脉不通。治予:固下元,熄风清火化痰,开脑窍,通经活络,处方:童子尿20ml(兑入)、紫石英12克、石菖蒲4.5克、远志4.5、茺蔚子9克、白薇9克、枳实3克、仙鹤草6克、红丹参12克、生西瓜子30克、鸡内金6克、灵仙9克、桑枝12克、山栀12克、昆布9克、僵蚕9克、全蝎4.5克、生熟地各4.5克、西洋参3克、石斛6克、山茱萸4.5克、麦冬6克、五味3克、肉苁蓉9克、黑芝麻9克、鸡苏散(包煎)15克、生蒲黄6克、天麻9克、元参9克、苍术6克、钩藤12克、茯神9克、水牛角9克。配7剂,每日一剂,药煎3遍,取药汁总约400ml,早、午、晚分3次温服。

二诊:患者各症改善,唯下身软弱无力,步行艰难,生活不能自理、且心烦易哭。治予:原方减黑芝麻、山茱、熟地、肉苁蓉、天麻。加:“百合知母汤”和“磁朱丸”,合欢皮。以后以此方通过“辩证论治”、“随机化裁”治疗大约45天,病人基本生活自理,一切恢复正常生活,后随访年余,病人如常。

病案2;林某,男,70岁,汕头市龙湖区人,2008年9月28日就诊。患者上午突然昏仆,急送某市中心医院,经检查,血压180/98mmHg;诊断为(1)脑血栓形成,(2)脑动脉硬化,(3)高血压3级,极高危,病家请中医治疗,刻诊见:神昏气粗,口眼歪斜,语声低微不清,口干口臭,左侧半身乏力,大便秘干,舌红、歪,苔黄偏滑腻,脉弦数略浮,关脉弦甚。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辨证:阴阳失调,肝风火夹痰上扰清窍,致经络阻塞,肢体清窍失灵。治予:调阴阳,平肝清火消痰,静脑室,佐通筋活络。药取:童子尿20ml、紫石英10克、石菖4.5克、远志4.5克、茺蔚子12克、白薇9克、西洋参3克、僵蚕9克、山栀9克、枳实3克、生西瓜子30克、灵仙9克、红丹参15克、仙鹤草6克、鸡内金6克、羚羊4.5克、钩藤9克、夏枯草12克、菊花6克、生石决明30克、丹皮10克、黄芩10克、胆南星6克、全瓜蒌18克、大黄6克(后下,大便若通畅时,停用)(包)蒲黄6克,鸡苏散12克,牛膝6克。配五剂,每日一剂,药煎3遍,取药汁总约400ml,早、午、晚分3次温服。另:北京同仁堂牛黄清心丸,每次1粒,日服2次,连服5天。

复诊;悉症改善,血压;168/90,唯左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欠清,口干口苦,时眩晕。治予;原方减大黄、丹皮,加全蝎、葛根。后以此方通过随证加减调治1个月左右,病人基本康复如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病案3;刘某,男,78岁,韶关市人,2008年4月16日应诊。患者昨天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急送韶关市粤北某人民医院,经检查、诊断为:(1)、脑出血(2)、脑动脉硬化(3)、高血压3级,极高危,病家请吾速前往中医治疗,刻诊见:血压:196/115mmHg,神昏、燥扰不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左半身不遂、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寸关尤甚,尺带弱。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此系:阴不维阳,肝阳上亢,痰火上窜脑窍,冲破脑脉,治予调阴和阳,平肝熄风,清热消痰,沉静血脉,止血,醒脑安神,佐以通经活络。处方:童子尿20ml(兑入)、紫石英12克、石菖4.5克、远志6克、茺蔚子15克、白薇12克、西洋参3克、僵蚕9克、山栀9克、枳实4.5克、生西瓜子30克、灵仙9克、秦艽10克,红丹参9克、仙鹤草9克、内金6克,鸡苏散15克、黑蒲黄6克、生蒲黄4.5克、(上三味包煎)侧柏叶9克、黑荆芥4.5克、胆南星6克、全瓜蒌18克、大黄6克(后下,大便若通畅时,停用)、菊花6克、夏枯草12克、石决明24克、羚羊4.5克、代赭石12克、生牡蛎24克、玄参9克、钩藤9克、黄芩10克、益母草12克、地龙12克、川牛膝6克、生龟版24克。配6剂,每日一剂,药煎3遍,取药汁总约400ml,因服药困难,要求家属整天代茶喂服,另;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每次1粒,日服2次,连服6天。

次诊:患者各症改善,守上方减;菊花,黄芩,大黄,代赭石,加灵芝,生枣仁。后以此方适当加减调治一月余,患者基本复原,生活自理。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讨论:历代医家对“中风”病论述不胜枚举,治疗各具千秋,随着时代进步,科学昌明,中医发展也与时俱进,笔者运用“脑病1号方”,源于《内经》“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等对有关“中风”病的启蒙知识。自悟运用“针对病机、以平为期”的简单治法,借鉴历代同仁临床用药心得,筛选比较安全、经济、实用的药物,目的适用于大众的治疗,该组方配伍做到上下兼顾,滑涩并用,升降协调、动静结合,药物互相牵制、互相促进,整体效应达到调整脑与全身脏腑功能正常,且协调统一,突出“整体观念”,临证再结合前人及同仁经验,适当参伍验方、验药,做到“师而不腻”,“圆机活法”,所以临床治疗中风(脑出血、脑血栓)每获佳效。在治疗该病的遣方用药,力极做到“深入病理、切中病因,标本兼顾,治防结合”。笔者运用“脑病1号”方随证加减在近五年收治的56例“中风”(脑出血19例、脑血栓37例)病人中,全部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其中有效21例,显效33例,无效2例(脑出血),总有效率约达96%。另外强调,中风一旦发病,因病机复杂,难于治疗,后遗诸证也不可能短期恢复或完全复原,且有复中的可能,因此,临床急时正确地治疗与防变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3.

[2]任利,张红瑞,蔡永敏.基于十年中风临床文献回顾谈中医诊疗及术语亟待规范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9):588-590.